端午
按照正式的日历,明天才是端午节,但是我们老家今天过端午。小时候我就发现了这个小不同,我的同学里,大部分是过初五,只有我们家是过初四。
我跑去问爷爷,爷爷叹了口气说:解放以前,经常有土匪会趁过节的时候,跑到村子里来扫荡,抢村民的东西。怎么办呢?先祖们就想到了提前一天过节的想法,过完节后,大家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转移走,到山里躲起来。久而久之,我们就变成了初四过端午。
我们用箬竹的叶子来包粽子,这种竹子不是人工种植,需要翻山越岭去寻找。小时候每到采摘箬竹叶的时候,妈妈还有奶奶天蒙蒙亮就出门,还会带上午饭,一去就是一天。天黑了她们才每人背上一大袋箬竹叶子回家,然后一片一片在清水里洗干净晾干备用。
绑粽子的绳子,大都是用棕树的叶子,它取材方便,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有几棵棕树,拿上家里的小梯子,轻而易举地就能砍到它的叶子。棕叶特别有韧劲,非常适合用来包粽子,捆粽子需要特别用力,才能保证包好的粽子不会漏出来。
小时候包粽子的食材很简单,糯米,小红豆,花生,排骨或者猪肉,还有我最不喜欢吃的碱粽。那时候家里大部分时间都在农忙,一般会挑个临近端午的下雨天开始包粽子。
印象中,从临近端午到端午节过完,家里有十天半月是不煮米饭的,顿顿都是粽子,大人干活还会加一顿粽子点心。如果这时候小孩子提出要吃米饭,那可真少不了一顿骂,要是遇上长辈心情不好,可能还得来一顿“竹笋炒肉。”
这时候家里的挂钩上,无一例外,全都挂满了一吊吊粽子。因为怕老鼠啃,还会特意在厨房的横梁上再敲几枚钉子。挂起来的粽子通风好,不容易坏,不过最大的原因是,那时的端午大多都很凉快,粽子可以放好久,有谚语叫:“吃了端午粽,才把寒衣送。”
粽子的形状,大都是四角粽,不过我妈为了哄我妈吃粽子,总是会包几个三角粽,每天只允许吃一个三角形的,我们小时候叫它“女人脚”。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呢,我至今也不知道,也许是因为它像古代的“三寸金莲”?
四角粽 三角粽当碱水粽登场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今年的粽子快要结束了。碱水粽里,只有泡过碱水的糯米,没有咸味,一般沾着白糖或者蜂蜜吃。我总觉得碱水的味道怪怪的,经常用筷子叉着吃两口,就站起来到处走动,把剩下的偷偷丢进猪圈的喂猪。
老家还有个习俗,刚逝世的人端午节要被阎王抓去挑粽叶。因而,有亲人刚逝世的人家,一年内到端午节这一天,都要祭桌上放一盒火柴,以便刚逝世的亲人挑不动时,把粽叶烧掉。 由于这一层原因,没事的人家不论多么困难,也得包粽子。只有死了亲人的家,才不包粽子。这时亲戚和邻居就给他家送粽子。
我们这代人,对于端午这个节日,似乎越来越淡。我至今不会包粽子,没有特别爱吃,甚至都没动力去学。儿子幼儿园的端午活动里有很多小知识,我已经没有他懂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