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

错觉迷宫

2019-10-19  本文已影响0人  Acien周恒生

人生就像迷宫一样。

在两个死胡同之间不断往复。

看完一篇职场妈妈的心灵文章,央求家庭和社会对职场妈妈多点宽容,文章阐述了很多生活细节,妈妈为了上班挣开孩子紧拉的小手,坐到办公室以后开始懊恼,心里像刀割一样,极想回去陪伴孩子。

让人泪目。

是的,孩子需要妈妈的陪伴,全天的陪伴,这样的成长让小孩变成短途留守儿童。

幼儿在0到2岁的阶段,还单纯以为自己没有离开妈妈的母体,而面对这样的陪伴,宝宝要经历多大的折磨?

但这不能怪妈妈,因为她没有选择。如果失掉工作,她的孩子以后就没有后盾,所以她要赚很多的钱。

妈妈是备受折磨的,宝宝是妈妈的动力,支撑妈妈努力工作,但是工作的时候心里都是宝宝。像一把锯条来回拉扯。

多少人因此而抑郁。

工作中备受压力,职场中的性别歧视,孕期歧视,孕后歧视。无论你曾经在多高的位置,都把你扯下来批斗。

理由?

这个理由听起来真愚蠢。

她怀孕了,不知道还有没有工作能力。

青岛李女士在当地一公司工作接近五年后,孕期内辞退,并被该公司索赔13万元,公司对此回应辞退李女士属于正常流程。

领导说“大着肚子不体面”,还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违规怀孕,不流产即处分。

……

职场对女性不太仁慈。

孕,是多么伟大的事情。

女性孕育生命,一代接一代繁衍生息,人类才得以维持,战争才结束不到70年,人们却要通过职场,把人类灭绝吗?

对妈妈宽容一点吧。

那些张牙舞爪的样子,请收起来吧,想想你的妻子。

多少女性在适孕年龄,就因为职场,连妈妈都不敢做。

为了曾经热爱的工作,为了晋升,跟自己的爱人说那句貌似充满希望,又无奈的话:再过几年吧。

真的值得吗?

职场是残酷的,敬畏和尊崇丛林法则。

体系是狭窄的,在有限的空间里面,资源是非常有限的,生存是核心价值。

在体系里面是相对安全的,体系会给我们实实在在的钱,因为我们把时间卖给它。

可是谁又知道,体系随时都准备抛弃我们,方式多种多样,它可以一直支付你廉价薪水,让你做廉价的工作,并不一定要辞退你。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女生,她毕业以后先后在两家p2p金融,一直做审批工作,4年时间做到主管职位,月薪有1万多吧。

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说这是个稳定的收入。但是她开始跟我们抱怨她的不顺,虽然是相对稳定的收入,但是她已经看不到前途了。

她说所谓的主管,也不过是带五六个新人再加一两个老油条,大家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还存在抢业绩的问题。她是主管,所以很多时候组员私底下开小灶议论她抢单,这些她都有所了解。

她还要负责整个小组的绩效,常常开会的时候要背锅。

她说她已经对晋升不抱希望了,因为老板总是喜欢空降一些职业经理人来主导。

上个月再次聊天,得知她已经辞职,过程让她很伤心。因为她无意中得知她的基本薪资居然没有同级主管高,甚至没有新人高。她尝试要求经理帮她提薪,当时经理的答复是因为她表现很好很稳定,过一段时间就会给她提职称,顺便提薪。

这一等就是大半年,业务和工作量增加了,但是承诺迟迟不兑现。

后来由于政策和风向对行业不利,工作量开始减少,整个部门业绩的下滑,大家都拿着低薪过日子,本来靠着业绩还能平衡自己的心理,浪潮褪去,才知道自己是在裸泳。

当她再次提出提薪要求,却以公司在难关为由被要求再等等。

后来她看着左右无望,就离开了公司。

职业经理人就是帮助老板省钱的,他不会帮你向老板要钱。

换成是你呢?你会等下去吗?

这个问题没有严格答案,有些人觉得既然花了这么多时间去等,不如再等等吧。

有些人认为时间很宝贵,这里没有发展的空间了,要马上跳出去,把视野打开,找更多空气。

值得与不值得,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那些追求更多资源的人,可能会不愿意被枷锁束缚自己。那些认为到自己很需要一份工作来维持家庭的人,可能会牺牲自己的发展。

有些人看得很远,有些人看得很近,他们都是有所顾虑的。

如果身背月供,放弃工作,这必然是愚蠢的。但是事实是,并非非黑即白。

在多重身份的时代,我们有很多渠道赚钱。

我认识的一个做商业教育的小哥,他本身在成都做公众号推广,负责美食板块,因为不想给自己的生存空间设限制,他决定来深圳发展,月薪暴涨让他尝到了甜头,但是他没有满足于此。

他开始在网络上发布周末活动来赚取一点额外的费用。

我问他,这些钱不多,你怎么看。他说其实这些钱是小钱,一场下来才600不到,一个月做四场也才2千。

但是他看中的是这些参与的人脉,他所有的活动主题都是和职业创业有关的,为他积累了一定量的资源和人脉。

无独有偶,一个朋友有一次给我推荐了一个临时的抽奖群。这种白送礼物和红包的线上活动我绝对不会错过。

加了活动主办人微信以后,领了几个红包,群就解散了,但是我和这个陌生人聊了几句。

现在看来,她做这个活动完全是为了拓展人脉。

她全职在一家公司做文案媒体类的工作,这类人的脑子真好使。

但是她把额外的时间拿出来做副业,这个副业类似直销的模式。

我问她,不会有异样的目光吗?她给我一句话对我挺大冲击,赚到钱了就没有人带眼光。

确实,经济主导的社会,能力很重要。

周末创收的方式其实已经非常普遍,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还在默默耕耘。

回到最开始那个问题,体系值得吗?

长久来讲,并不一定,因为所有体系的框架都是上小下大,像金字塔一样,大部分人都在建筑下方,永远只有小部分人能成功。

想象一下,你身边是不是有一些所谓的老油条。对的,你也很有可能成为其中一员。

而且随着社会进步,越年轻的人,他们的能力越高——这是毋庸置疑的。很多人公司的中高层开始直接猎选海归和名校毕业生,放弃基层培养,这种级别的人才每年都有超过百万人次。

同时由于管理学科的高度发展,职业经理人就像汽车零件一样,在市场上招来,适应几天就能马上高效运转。

对于体系而言,底层由哪些高校学生构成,中层由哪些高校的研究生构成,高层由哪些人才构成,已经基本定死。人力资源部门的出现,就是为了人才管理简单化,最简单就是先从学历判断。

对于一些没有获得良好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人而已,可能晋升是一个奢望。

过去一段时间,一般工作的人过一般的生活,好一点工作的人过小康的生活,公司高层过富裕的生活。

如果不是互联网的出现,教育完全可以把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完全确定。教育曾经是一项封闭的珍贵资源,大部分人由于教育的问题,会一辈子得不到梦想的生活,要一直廉价劳动。

那么对于那些没有受到更好教育的人来讲,体系对他的价值就不见得有那么大了。

所以你会发现,那些得到优质教育的人,总是在体系里面得到很多的资源,因为他的良好教育,他能够和体系双赢。

很多人在企业里面等待晋升和加薪,他们总是喜欢跟同龄的人对比,因为他们受到相同年代的教育,对于所有事情的理解是基本一样的。

当你发现大家都差不多的时候,就会逐渐满足——只要不被我的朋友抛离太远就可以了,然后一起花时间买欢乐的醉和烤串。

这种同一维度的对比,就像迷宫一样,碰见一个同龄优秀的人,被刺激了,就去找一个同龄的过得很差的人找安慰,不断往复。

这种自我营造的错觉,也叫认知封闭。

但是社会是多维度的,不是只有一个平面。

你的真正对手由不同年龄的人构成,年轻的或者年长的,年轻人有能力、适应能力更强,教育更先进,长者具有更多社会资源。

当你跳出自己的维度,会发现社会发展很快。

那么孕妈是不是就不应该在企业公司浪费时间了呢?

不,在体系里面不是浪费时间的,你可以在受保护的情况下对社会进行不同程度的探索。像上面的两个副业达人一样,尝试在有固定薪金的情况下多进行社会交流,发现更多可能性。

有很多人的副业收入已经超过了主业的收入,而且由于这个副业本身的商业形态允许他们只花少量的时间就可以达成很高的创收,有些人选择放弃“主业”过上了比较自在的生活。

确实,他们通过新的方式获得了财富。

如果你知道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的概念,你一定知道,我们在八九十年代,通过教育,重新分配了社会资源,那些获得大学录取资格的人获得了很好的教育和工作。

我们在后来二十一世纪来临之前,通过开放股权市场,让很大一部分人从股票中受益,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资源重新分配了。

后来我们通过房地产,让那些率先买房的人获得了相当丰厚的回报,并且持续到今天。

这些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都是利用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实现的。

未来的社会资源如何重新分配?

我们是否应该更关注于那些不同寻常方式的经济行为?

无论如何,前提是我们必须跳出原来那个简单的迷宫,不要让有限的认知上的错觉遮挡无限的可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