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篇文章?
如果你仔细观点 Kindle 电子书中的热门评注,就会发现,人们更乐意标注各种观点,无论这个观点是否得到科学证明。科学总是干巴巴,人们更爱听故事。
实际上,当你阅读东西,你的关注次序应该是:科学 > 事实 > 逻辑 > 观点 > 情绪 。(按照确定性 * 适用性评估)
image.png纯粹情绪宣泄的文章,对你的认知不会有什么帮助。除非是发挥一点安慰剂效应,让你心情更愉快一些。心灵鸡汤的作用也仅止于此。
观点并不重要。证明一个观点很难,科学家常花费数年、数十年才能证明一个观点。观点如果有用,就是启发你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阅读、使用普通人依靠有限的信息、不合理的逻辑推理出来的观点(比如本文),要谨慎。
逻辑比观点更有用一些,不同人在推理时,会使用不同的逻辑 —— 也许来自他的阅历、经验、数据、科学模型等。现实世界是一个复杂世界,科学有时候跟不上,跟牛人学一些逻辑,会有点帮助。
事实比逻辑更重要一些。如果你看到的事实,与牛人的经验判断不同,你更应该相信事实。别人提到事情,需要自己查证,才能确定是否属实。
最值得相应的是科学知识。科学界使用许多方法,建立严谨机制,确保他们得出的内容更准确,更值得相信。尽管许多内容违反人们直觉,令人难以相信。这些反常识知识,正是科学家带给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对 21 世纪的人,日心说是一个常识。但是对哥白尼那个时代的人,这却是反常识的知识。科学也会被事实打脸,但一般人难以发现打科学脸的事实。那些事实藏在富有洞见的智者身上,或者藏在严格的实验里。所以,对普通人来说,相信科学是更好的选择。
以 caoz 最新文章《论韭菜的觉悟与修养》为例,来看如何运用这个原则:科学 > 事实 > 逻辑 > 观点 > 情绪 。
这篇文章没有用到什么科学实验、模型等,但是这些观点能够得到科学支持 ——
常见场景为,对需要通过逻辑去判断,稍微复杂一些的因果推理,以及需要更多细节理解的场合,统统表示拒绝。
《脑的阅读》提到,人类大脑并不爱思考。
所有与你利益价值取向一致的,都会被你认为是好文章
认知科学中所说的 “确认偏误” 。人们选择一个东西后,就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对的。
第三种,深信某种不知道从哪里学来的理论,不容反驳,坚信某个老师,某个大佬的言论和判断。而从不质疑,从不反思。
《影响力》六个原则之一:服从权威原则。
接下来看事实。
最近看到新浪的广告,终于,25岁我省大波女股神不见了,摇身变为老股民,又或者老教授股民,然后又变成女博士股民,也不知道老教授,女博士招谁惹谁了。
可能是事实,需要查证。
第三段包含事实:360 回国上市市值翻 10 倍。
从网课,到知识星球,到公众号评论,到知乎,这样的例子都很多,为什么,他们要容易理解的,又能速成的,最好躺着就可以赚到的。
是事实,是存在这些情况。
接下来看逻辑。
我以前分享过,如果你看到有些广告长期大范围投放,而且不追求品牌宣传,没有与之配合的品牌软文投放。(排除掉为了融资或品牌拓展的诉求)那么只能有一个理由,说明这个生意很赚钱。这个股神广告就是特别典型的案例,而这个背后的事实也很简单,割不完的韭菜。
隐含逻辑:
广告投放会花费高额成本,尤其是大规模投放的广告。只有当直接收益或间接收益大于成本,才会有人投得起大规模广告。大规模投放广告,要么是这件事很赚钱,要么是企业主为了品牌宣传、获得融资、品牌拓展。
最后一句话,附带作者一些经验。可以参考。
接下来看观点。
这篇文章满满的都是观点。和这篇文章性质有关。许多均是作者基于观察,使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这些结论会有天然局限:
- 未清楚定义所有概念
- 未必找齐所有要素集合
- 归纳结果受制于归纳者水平
- 适用性差:当前得到的结论,可能过一两年就没用了
比如开篇论韭菜素养的 3 个要点:
- 首先,作者并没有清楚定义韭菜,因此他如何描述韭菜,都无法证伪。
- 其次,即便作者心中有非常清楚的韭菜定义,这些归纳未必是完整的。未来还可增加第 4 点、第 5 点。
- 最后,即便这些归纳是完整,可能过三五年,中国韭菜长大了,不做伸手党了...
当然,这些观察里面提到很多事实,可以当作开拓视野,了解世间万象。至于观点本身,看看就好了。偶尔能拿来反向判断别人是不是韭菜,但这个判断并没有多少价值。
韭菜的心理特性,贪婪,焦虑,缺乏耐心。
这也是观点,同样是基于观察,使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缺点同上,知道就好了。
接下来看情绪。
这篇文章有一些作者个人情绪在里面,比如:
如果大佬告诉你未来怎么赚钱,呵呵,自己用脑子想想。
翻译一下,大佬不会告诉你未来怎么赚钱,“呵呵,自己用脑子想想” 这些就是情绪用词。阅读别人文章,目的是从中学点东西,至于里面带有情绪的用辞,直接略过了就好了。
以上介绍是如何阅读一篇文章,对如何选择阅读某本书也是这样。显然,科学家写的书就比二道贩书的心灵鸡汤有价值。
总结全文,观点总是脆弱的,你更应该关注对方逻辑、对方提到的“事实”,在科学寻找证据。
注:本文只是随手的习作,定义不清晰,逻辑不严谨,但相信多少还是能给人一点启发。有空再迭代。
changelog
- 180310 起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