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眼看《红楼》|第六篇:“观世音菩萨”之“观”“世”
刘文典是当年清华名教授,他给学生上课,追求学术性强、内容新、语言独特。他曾说过:“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
有一次,学生大声问:“先生对写文章有何高见?”刘文典应声道:“问得好!”随即朗声念出5个大字:“观世音菩萨。”众学子无不愕然——这是哪跟哪呀!
接下去,刘老师神秘地解说道:“‘观’,多多观察生活;‘世’,须要明白世故人情;‘音’,讲究音韵;‘菩萨’,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
![](https://img.haomeiwen.com/i5625691/207dcb0ce57aaa8b.jpg)
“观世音菩萨”这五个字,把写文章的学问概括得既全面又深刻。
下面,我们就拿世人公认的文学经典——《红楼梦》的第六回为例,去验证一下这五个字中“观”和“世”在文学写作中的实际应用。
01 “观”——从动作里现身份
《红楼梦》的第六回中,主要讲的是一个穷得连日子都过不下去的乡下老太太——刘姥姥,第一次进到富贵至极的荣国府。
刘姥姥来到荣国府大门前,不敢直接上前去向看门的下人打听周瑞的行踪,而是先“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
在周瑞家里,周瑞家的打听到凤姐快要回来了,于是带着刘姥姥去拜见。刘姥姥“下了炕”后,依然是先“打扫打扫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随着周瑞家的,逶迤往贾琏的住处来。”
这两处中,刘姥姥在见人之前,都是先整理一下个人仪表,再对身边不懂事的孙子叮嘱几句。
看起来像是不经意的描写,却让一个卑微而又自尊的乡下老太太的形象一下子跃然纸上。
对于出身贵族世家的曹雪芹而言,如果没有对生活细致、深入的观察,他能写出如此鲜活立体、形象生动的文字吗?
02“世”——称呼里辨人情世故
(周瑞家的)听如此说,便笑说道:"......但只一件,姥姥有所不知,我们这里又不比五年前了。如今太太竟不大管事?都是琏二奶奶管家了。你道这琏二奶奶是谁?就是太太的内侄女,当日大舅老爷的女儿,小名凤哥的。"刘姥姥听了,罕问道:"原来是他!怪道呢,我当日就说他不错呢。这等说来,我今儿还得见他了。"周瑞家的道:"这自然的。如今太太事多心烦,有客来了,略可推得去的就推过去了,都是凤姑娘周旋迎待。今儿宁可不会太太,倒要见他一面,才不枉这里来一遭。"
上面的这段文中,周瑞家的在向刘姥姥介绍王熙凤时,前后用了“琏二奶奶”“凤哥”“凤姑娘”三个称呼。这三个不同的称呼里面,浸润就是世故人情。
先说第一处,“我们这里又不比五年前了。如今太太竟不大管事?都是琏二奶奶管家了。”
“我们这里”,指的是贾府,周瑞家的现在在贾府当差,所以此处的称呼是依从王熙凤在贾家的身份来的,王熙凤嫁给了贾琏,所以此处用的是王熙凤在婆家的官方称呼——“琏二奶奶”。
第二处,“你道这琏二奶奶是谁?就是太太的内侄女,当日大舅老爷的女儿,小名凤哥的”。
这一处,周瑞家的特意点出王夫人与王熙凤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和刘姥姥说,王夫人现在虽然已经不大管家,但贾家目前实际的当家人还是他们老王家的姑娘。做为王家陪嫁到贾家的陪房,她是很自豪的,也觉得自己比别的下人体面许多。
在此处,她用王熙凤的小名“凤哥”来称呼,就是为了让刘姥姥知道,无论从贾家,还是王家,她都是个老资历,甚至也可以说是看着凤姐长大的。对于很多事,她都是知根知底的。
第三处,“如今太太事多心烦,有客来了,略可推得去的就推过去了,都是凤姑娘周旋迎待。”
刘姥姥此一趟来,虽然拜访的是贾府,但却是奔着王家的关系来的,原本打算拜见的也是王家的姑娘——王夫人。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她是王家的人,也是王熙凤的娘家人。此处,周瑞家的以娘家人身份来称呼王熙凤为“凤姑娘”,而不是按王熙凤在婆家的身份来称呼,就是在刻意强调她是王家人,是王夫人的陪房这个“体面”的身份。
前面文中曾提到,周瑞家的之所以真心实意地帮助刘姥姥见到凤姐,一是为了还王狗儿当初帮周瑞争买田地的人情,“二则也要显弄自己的体面”。
通过周瑞家的对王熙凤的三种不同的称呼,也正好印证了周瑞家的这种心理。
正因为曹公能将生活“观”察得如此细致深入,将“世”故人情体悟得如此透彻到位,所以,才能在这部《红楼梦》中做到字里行间都是戏,不经意间就成就了诸多鲜活、生动的生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