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澄:看来,我要重写的不仅仅是维度的系列

2018-01-25  本文已影响123人  易仁永澄
新伙伴,这次不要错过了!

1

下图,是前天我在读者群的交流内容。

在我写解释系统的时候,就发现问题了:维度的定义出问题了,这就是我前天发的文章《我要重写这个系列--维度》

可是,回头重新思考维度的时候,发现整个主题的构架也出问题了,原定的逻辑框架是:假设体系 - 三观假设 - 世界观 - 维度&解释系统,但是写着写着,就出现了bug,见下图。这是解释系统的第一层打开:

但是,你看前面的黑体字,解释系统被我涵盖在了假设体系中,可是根据上图,解释系统又包含了假设,出现了自指悖论。逻辑自洽都无法完成,说明这个结构肯定是错的。

当然,我可以解释清楚(毕竟系统是分层的):广义的解释系统包含解释框架和假设两部分,狭义的解释系统就是指解释框架,这是两层系统,虽然名字都是“解释系统”,但是涵盖的范围不同。至少,这个定义在我逻辑框架中是通的(所谓通的,就是指没有悖论)。

但是,这种为了生存度而增加更多解释的方式,对我的小伙伴们来说会耗损认知成本,而对整个系统来说,却是递弱代偿的典型!做多,看来离死就不远了。

秉持着“不在表面上努力、宁可投入成本也要降低边际成本”的基本原则,我还是决定回到问题产生的出发点:"我的逻辑框架在构建时错在哪里了?"来重新思考。

2

出发点应该回到2017年12月25日的文章《永澄:永澄老师的日更,要重启了》,那是我对公众号进行全新规划之后的说明,核心就是一张图:

image

并且我规划了做法:

回顾这整整一个月的更新,我一直在围绕着规划努力:持续书写一个主题;如果有一些独特性的案例,就对其进行分析;同时为了兼顾用户看文章时候的焦虑感,每个周我会安插2-3张图片,降低更新量。所以,一个月来,读者们只要稍微花点儿时间,都能跟上我的思路,知道我在干什么,甚至,他们也在建言帮我不断优化和改进。

好在,还在围绕着核心目的积累,看来,问题不是出在这里。

3

整体逻辑没有问题,再看图片上“公众号、编辑团队和成果库”之间的关系。

在规划中,公众号只有一个出口,那就是通过编辑团队形成成果库。根据成果导向/作品声音的思维(见《普通人并不知道自己是由作品构成的》),所有行为必须围绕着成果展开。那么,公众号的成果是成果库,那我的成果库要干什么呢?

这个答案说好了要在2018年年中的时候给出,现在还暂时保密。

但是,我还是期待成果库有"降维打击"的可能。所以,以“围绕核心关键词进行持续复利积累 & 时间换空间”的策略,我选择高维主题进行书写。这一个月里出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文章:世界观、解释系统、维度等等都是这个高维主题的组成部分。

而现在,这个主题的构架出错了,我必须抓紧止损。

回头再看,我究竟在写什么?为什么从世界观开始写起来,然后又写了个大家搞不清楚的维度和解释系统呢?所谓的高维究竟在哪里呢?

伴随着这次反思,我更加坚定地确定了我要书写的主题是:持续高效能成长。这是一个宽泛的选题,持续高效能成长可以写的东西太多了,按照"道术器用"的构架方式,就可以有四个层次的内容来书写,我要选择什么呢?

答案是:心理表征关键词的结构。

心理表征是当你谈起"某对象"时心中的画面,这幅画面有粗糙和精细之分,越精细的心理表征说明你对某对象的掌握程度越深。我们常常谈到的技能提升关键方法--刻意练习,它的关键就是优化心理表征(见老文:《每个成长者,必须学会刻意练习》)。

所以,有一个高级的学习方式叫做基于心理表征的学习方法(见老文:http://blog.hiddenwangcc.com/archives/3015),它的策略是:如果要学习一个新领域,务必先去找一个高手,去获得他的心理表征的关键词,然后把这些关键词形成关系/结构(也就是系统化),再通过刻意练习和反思进行细节优化。(这可比那些希望提升能力的小伙伴设定每天写作400字、每天打卡、每天出个小成果的套路来的高级多了。)

基于心理表征学习法,我选择的这个高维主题,希望给出:持续高效能成长的心理表征关键词的结构,并且围绕着这个结构形成"道术器用"的"道"和"用"的文章体系,这就是我确定的成果库主题。(我在读者群里简单分析了这个选定的价值空间,原文链接附带)

这也是我的读者群的小伙伴之所以会觉得跟我的文章很有收益的原因,那就是,我会给出我在决策时候的假设和原理,而这些决策是帮助大家实现持续高效能成长的关键。

4

关于"持续高效能个人成长"这个知识主题,我的最小知识结构是:

所以,我慢慢形成了个人成长的心理表征关键词:解释系统、决策系统、假设体系、反思过程,这个逻辑在2017年的4-6月反复被提起,相信很多老朋友是了解的。

随着这几个月的成长,我将这个关键词体系适当地细化了,主要优化了三个部分:①使用"理解层次"将假设体系扩展为假设体系、成果体系和资源体系,这样更能解释价值积累的结果、势能运作、能级跃迁的原理;②使用"目标动力学"原理将反思过程细化为:目标制定-行动-反思三个环节;③使用"结果"打通反思过程和假设体系,这样可以让双核自驱引擎的逻辑得以支撑,即通过"项目化"和"知识创造"是个人成长的最小策略,也可以兼容"设定目标 - 行动 - 反思 - 优化假设"这个最小方法链条,将策略和方法打通。

上图是我从价值的角度自上而下推导出来的。为了实现自洽,我用自下而上(也就是从2012年开始迭代的个人成长理论框架图)形成的框架图来进行校验:

大图地址:https://www.processon.com/view/link/5a2e52fce4b0abb143af0ced

两张图进行校验后,发现只有一些小细节略有区别,并且,这些小细节对整体逻辑没有影响,只是位置和说明的问题。所以,基于目前的水平,整个逻辑完成了自洽过程。

说了这么多,结论就是一句:我的公众号除了推图、推案例分析、推一些方法之外,最主要的是要写持续高效能成长的心理表征关键词结构,这就是公众号的主题,也就是我的成果库的核心组成部分。

5

想在这个领域真正站住脚,我必须有一个极高维度的三洽专业解释体系,精准、通透、高效,否则,怎么实现使命中"引领"的这个词呢?

所以,这个目的非常明确:虽然有些名词看上去生僻,甚至是不说人话,但是,我要占了这些关键词的解释权,普通人可能用不上,但是从业者会高概率地使用我的解释,这就是我的野心。相当于,某一个领域有不同的维度,可能,在低维只是偶尔可以看到我闪现的身影,但是,只要你去往高维,就一定会见到我。

谁说研发就一定打不过产品、打不过运营、打不过营销?一个研发者的天然竞争力就是在高维,找到你的竞争领域,然后安心地持续努力就好了,不要陷入低维竞争,不仅打不过别人,还弄的自己没有了信心,记得关键策略就好了--时间换空间。

所以,我要重新调整逻辑框架,重新书写这个系列--持续高效能成长的心理表征关键词结构。

而我的策略也要重新调整一下,原来的写作策略是模块化地写作,我准备改成这样的逻辑:

我想,一旦认同"持续高效能成长是最重要的事情"之后,就会和我一起安心地做这件事,你说是不是?

突然,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副画面,2019年的今天,成果库已经成型,那些核心概念已经形成文章,我和所有的贡献者在一起,脸上浮现的是怎样自豪的表情呢~我特别想看到那一天的到来!

我抓紧把大纲成型,开始这个从价值现状到价值目标的过程吧!

根据投资的原理,当你看好一个标的的时候,你要小额建仓,关注它的发展,在适合的时候补仓。而什么时候补仓是最好的机会呢?一定是价值被低估的时候。如果发现一个标的物犯错误了,而它又呈现了“蹲得深、跳得高”的主观期待和发展可能,那就要重仓持有,水涨船高就会实现。

那么,问题来了,那个犯错的标的物是谁?那个高明的投资者是谁?那个美好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今天,我去北京出差了,去聊个B端合作,看看有什么发展可能哈~北京的小伙伴,约个线下面基吧?

阅读原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