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简书电影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自我接纳的血腥之路|谈影片《爆裂鼓手》

2016-08-04  本文已影响208人  安慰记心理小店

文/芦花浅水边

《爆裂鼓手》(whiplash)从多个角度看都是一部五星佳片,虽然看的人压抑无比,但也是在这些最深沉的压抑中第一次体会到了令人窒息的恐惧:如果执迷于追求外界的认可来达到自我的认可,一个人会受到精神和肉体上怎样巨大的折磨和伤害呢?可能会有人说真正的大师和天才对于极致的追求都是如此,所谓「 不疯魔不成活」 ,可令这部电影的主人公疯狂的并不是对事物本身的追求(比如音乐,艺术),而是对追求这个事物所带来的光环和标签(比如名誉和社会认可)的沉迷。

故事主线很简单:Neiman是顶尖音乐学院的一名新生鼓手,勤奋努力,渴望成功,被明星导师Fletcher意外发掘并选入自己的乐队。短暂惊喜之后, Neiman被严厉的Fletcher花式逼迫,一方面潜能被激发最终技惊四座,一方面也日臻接近自己的极限。

Fletcher的教育方法见仁见智,有趣的是Neiman面对巨大压力的反应:他有过愤怒、有过恐惧、有过因内心熊熊怒火而忍不住的破口大骂,但即便父亲一再劝诫,即便练习到手破血流,即便因高度焦虑和紧张出了车祸,却也舍不得放下手中的鼓锤,却也不愿意主动远离Fletcher的高压。 甚至为了专心练鼓不惜和女友Nichole分手:

此时铺天盖地的弹幕「 渣男,那么好的女朋友都要分」「男人果然还是更注重事业,女人永远都是被舍弃的那个」 ,看得我好心疼Neiman,忍不住想要为他辩白几句: 妹子你们的关注点错了好伐, Neiman 的选择无关事业,他只是被内心的煎熬所折磨,他的选择是低自尊下被迫的结果。 自尊(self-esteem)是一个人对于自我价值的总体评价。拥有健康自尊水平的人愿意接纳自我,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们既禁得起外界的表扬也禁得起批评。

而我们的Neiman展示的却是典型的低自尊水平:对权威过分崇拜, 对觉得不如自己的人又有些轻视(比如觉得自己有远大抱负以后会出人头地,而Nichole这种普通人注定会被遗忘),对外界的评价敏感在意,极度渴望被认可。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一点,让我们先来掰扯掰扯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可以被大致分为5类,级别由低到高,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人们会想要满足高层次的需求。需求的底层是生理需求(比如食物和空气)和安全需求(比如人身安全)。较高层次是社交需求,也叫爱和归属感的需求,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之后是尊重的需求,包括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自尊)、外界的认可等。最后是对自我实现的渴望。

很明显,爱情属于第三层,自尊属于第四层,那为什么Neiman没有按照由低到高的规律逐层满足呢?各层需求之间不是严格区分,而是彼此紧密关联的,而Neiman极低的自尊水平迫使他很难正常的建立亲密关系(影片明确点出Neiman没有什么朋友)。试想一下,如果你心底里一直有个贬低自己的声音「你一无所长,根本不配得到爱和尊重!」,你需要每时每刻和它抗争、告诉自己并不是那么一无是处,这本身就像在地狱里煎熬,如何还能让人有心力去感受和付出爱?影片里Neiman两次鼓起勇气邀约Nichole都是在他受到了Fletcher青睐鼓励之后,而和Nichole分手也刚好是遇到Fletcher为了激励Neiman引入竞争者。整个过程中,Neiman得到外界认可→自尊心上升→敢于建立亲密关系;受到外界压力→自尊心下降→亲密关系破裂。看得人真是揪心无比。

我们不禁要问,谁该为这一切买单?造成低自尊水平的因素很多,常见的主要原因是童年时期家庭的影响。恰好影片也试图通过展示Neiman的家庭环境做一些解释:Neiman的爸爸是个不太成功的作家,现在在中学教书,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开了父子 。年幼时父母的抛弃往往会成为孩子一辈子的心结,弱小的孩子面对这样的伤痛很可能会错误的归因于自己:「他们离开我,是我不够好,是我不值得爱!只有我够好了,我才值得爱;只要我够好了,我就可以得到爱!」很多时候社会的偏见更是雪上加霜,Fletcher就多次当面侮辱Neiman说是他们父子的无能才导致母亲的抛弃。偏偏Neiman还有两个同龄堂兄弟,按照着最被主流文化认可的方向发展:一个是运动健将,一个是社交达人,简直美国版「别人家的孩子」 。

可想而知从小到大Neiman承受了多少的压力。对他来说,摆脱那个一直在心底叫嚣的声音,摆脱「我没有价值,我不值得爱」的念头是最最强烈的愿望,强烈到在这个愿望面前其他的一切, 诸如健康、爱情,都黯然失色。Neiman也一直按照自己的方式努力着,即便头破血流,也不愿停下奔跑的步伐,因为一旦停下来,就会被内心的恐惧所淹没,无处遁形。

我很难过,因为即便Neiman再努力地奔跑,即便他的前程真如他所渴望的那样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他也很难获得内心的安宁。因为他选错了方向:希望通过达到世俗意义的「成功」,通过外界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认可是通过「因为我做得好」来争取到的,这种「有条件的接纳」是非常不稳定的。一时的成就只能带来一时的自我认可,想要维持正常自尊的水平需要不断的追逐自己设下的一个个目标,直到精疲力竭,直到跌倒在地再也无力爬起。这时之前被压抑的深沉的恐惧会像泄闸的水,毫无怜悯地将你包围,刺骨的寒冷中, 一点一点,将你淹没。

那我们的Neiman要怎么办?难道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痛苦的挣扎?还好还好,我们总还是有相对的自由,即便带着镣铐也可以为自己舞蹈。自我接纳的正确打开方式是自我体恤(self-compassionate):

那我们的Neiman该怎么办呢?要我说:

要不就一直坚持练鼓到凌驾于导师之上,即超越他;要不就踏实享受普通人的幸福,好好谈个恋爱。

两种都不可悲,你觉得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