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终端一致性设计
多终端一致性并非完全相同。
每个人都心里都清楚,因为设备自身的差异性,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在不同的设备上实现百分百相同的设计。但是,在当时面对很人卖萌式发问:“iPad的和电脑端都有,为哈手机端没有啊?”我张口确结舌,不知从何说起,才能把这个说来话长的问题说清楚。然后就明知是坑还是一步踱一步身不由己的掉进去了。
如今从坑里爬出来再回头看,似乎一切更明晰了点。姑且让我来试试,如何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吧。
首先我要引用一些著作来说明一下多终端设备的差异性。
这些差异性平日里我们都部分感受了,但,那只是盲人摸象的认知,不仅自己还需要系统的了解一下,也需要就这一点跟团队成员一起达成共识。不然就会让自己陷入被动,一步一步的自己走进坑里。
需要优化设计的各设备的主要区别在于:尺寸、显示、输入方式、交互模式、使用模式和使用情境等不同。
设备主要区别表
基于这些区别,我们接下来要根据设备自身的特点来考虑功能和视觉的优化,物尽其用。主要来说就是对设备就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独立优化:布局优化、触控优化、形式优化。
1.布局优化:其实我们在做多终端一致性设计时,基本上都会注意到布局优化。会根据设备的屏幕尺寸,分辨率和显示方向来改改变屏幕的布局和用户元素。简单的说就是:会根据屏幕的尺寸来调整网格,图片或按钮的大小,也会根据用户观看模式调整字体大小和间距等等。
2.触控优化:这一点对于原生程序来说,团队可以按照平台规范去做,基本上都没什么问题。但是在做混生APP或WEB APP时,因为技术实现的问题,从电脑端往移动端移植主要功能时,我们就会被动的陷入无法优化触控的尴尬境地。如我之前所在团队的开发人员的配置为一个IOS,一个Android,一个PC,一个web,一个服务端。。。。这样的人员配就决定了在混生开发的模式下,在移植产品时无法充分考虑交互维度的问题,总是基于开发成本的考虑而对用户体验做让步。
3.形式优化:这是我们常常被迫入坑的一个大原因。理论上来讲在不同的设备的使用方式和功能方面,可以通过功能强化来提升每个设备的体验。但是,实际工作中,总会有命令压过来说,要在各个终端都一样。提需要的人都只是从一个点或者莫一个时间点出发,并未作通盘考量。这本身是没问题的,但是糟糕的是这个是命令不是需求的时候,若是不能很好的理解形式优化,设计就会被迫入坑。如我之前做的产品,有个核心功能是要在触控屏幕上书写同时语音交互和图片分享。大家虽然都知道只是在iPad的上体验最好:书写在PC上需要搭配额外的输入设备,在手机上又受限于屏幕尺寸;PC端对于语音及拍照支持远远劣于移动端。但是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我们仅仅是该功能移植到电脑端,手机端,并没有针对设备做相应的优化。其实这就是一致性设计中最大的问题,我们需要在保持各终端(电脑,平板,手机,电视等)中的一致性和每个设备的优化之间做权衡,取舍而达到平衡。
说到这里我大概总结一下:因为设备自身的差异性,所以我们要针对设备做三个方面的各自优化,最终实现各终端的一致性。
最后让我们再回来看如何实现各终端的一致性。
核心功能在设备间的一致性
体验的核心部件即哪些被视为命脉的功能或者是最小可行产品的一部分要在设备间保持一致性。每个设备是独立的,在其独立使用的过程中都要能给用户提供全部都核心功能。很多时候我们的产品会因为不知道什么原因而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庞大,此时介入的设计尤其要注意,所谓迭代设计一定要从核心功能入手,不可大而全的去做颠覆设计。说白了,就是从产品最初的那一版入手,小范围的去迭代。
信息架构在设备间的一致性
这个不多说,对于旧程序的重新设计,设计只要做到基本信息结构、组织形式和术语保持一致即可。术语可以采用统一文风,体现产品性格。如:幽默或者体贴等。
外观与感受在设备间的一致性
这个也不多说。设计保持视觉语言的一致性就好了,若是能力够强,进入情感设计阶段,不仅可以强化品牌视觉形象,还能在设备间传递人们对产品的认知和情感。这里需要注意的事,对于旧产品的重新设计,其实很多时候视觉层解决不了或者解决不好的问题,建议往上追溯一下结构层。看看问题是不是在那里就埋下了。
实际操作时,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我建议先出上到下的顺序进行重新设计;但是,从如何把工作做好的角度出发,建议从下往上。这个比较容易出成果,看得见的工作成果,会帮助设计在团队中取得更多的话语权得到更多的帮助,曲线救国吧。
最后的最后,如果以上都做到了,还是有问题的话。请注意,一致性设计并非多终端设计唯一设计原则,还有两大设计原则你须知晓:连续性和互补性。比如,我之前在形式优化里举的例子,对于那个问题,我们除了增加开发成本去做增加交互维度的开发,也可以遵循连续性和互补性原则,做出新的解决方案:基于用户角色的不同,利用多终端的互补性让用户形成连续性的行为去完成既定的目标。有些事情没必要去勉强为之,换个思路结果也许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