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正确方法到底是怎样的,很多人却都犯了这样一个严重的错误
首先这篇文章只对事不对人,希望我们在我们这个人情社会,不要把所有的事都揉到人情中去,事事都变成了针对人的事,这样世界会变得很复杂。
自从开始写解读名著的文章起,每次上传文章就会看到不同的留言,一直想对这些留言写一篇关于怎么读书的文章,但总会觉得会让很多人感到不解,甚至是对此谩骂,但今天还是要写出来,因为今天又有人让我感到不安了,这个不安不是对自己的不安,而是对这些少部分人,我觉得他们始终没找到读书的正确方法而不安。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这些我担心的人当中,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除了替书中的人物考虑之外,他们不会再做任何的其他思考,比如我写了一篇有关袭人奴才心理的文章,他就会在文章后面留言,说:按当是的社会环境,和当时她的社会地位,她做的对啊,我没感觉到错,你们就是在这里瞎扯。
针对这一类读者,想告诉你们的是,读书如果读到这份上,估计连学校老师都要气炸肺,如果以这种方式去看书,那你看一些犯罪人物书,你一定会觉得理所应当,他们没什么错,他们是罪犯,他们就应该是这样想的,这往小里说是不会换位思考,读书就是为了找出,书中的一些值得我们反省和学习的东西,不然读书干嘛?
《红楼梦》的伟大在于它所提出的思想,至少提前了二百年,如人人平等的思想,贾宝玉眼中所有大观园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奴才主子之分,贾宝玉在整部《红楼梦》里没有一句按主子的口吻去要求那些儿女们,这在当时社会是不亚于“反人类”的状态,而我们就要从中继承和思考这些东西,而有些人就恰恰的认为我们反省是不对的,我们没有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
自己以前很喜欢鲁迅的书,但最近听说鲁迅的文章在学校都不怎么学了,不知是真是假,我也没去考究,但鲁迅的很多文章,拿到现在来说都算是一些比较前卫的思想著作,甚至我们今天都不敢拿出来让孩子读,怕与学校教的起冲突,我在这里稍微的做一个观点的阐述,我是比较喜欢读一些哲学书,我很认同哲学里有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带着质疑的思维去读书,不要以为别人就是对的,哪怕他是圣人。
我想人人都应该能理解,这个在其他国度,这种思想是普遍的,因为有了这种思维,一些西方国度不断的打破了一些技术阻碍,破旧立新,获得了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与他们的人生哲学是有一定的关系在里面的,但在我们这里,很多人并没有这种思维,上学我们也不学这种思维,比如很多人读书愿意引用一些《四书五经》上的句子,引用的目的,要不是显摆自己读过多少书,要不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和圣人一致而沾沾自喜,这是一种很明显、很有代表性的思维。
当然不是所有人这样做就代表是这种思维,有很多人是辩证的思考过滤完之后,认为引用的这些观点是对的,所以才引用,那些不带着质疑的思维去引用,去读书的人,我对这种人的内容是嗤之以鼻,哪怕他是作家,我对他们的书基本都翻几页就不会去翻了,就像李傲说的,是臭鸡蛋,翻几页就知道是臭的,这种作家大部分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他们的书我真的很难下咽。
前段时间在窦文涛的节目上,看到他们聊一个关于自杀的问题,说有些人自杀就是因为从小被灌输的价值观,在某一日自己发现无法诠释自己的现状,因此心理上出现了问题,这就是和我说的不带质疑的思维去学东西如出一辙,比如我说“仁义礼孝”是错的,大家都会举双手反驳,我就想问问这几个字大家有几个人带着质疑的思维去真正的思考过,这是千百年来,别人一直一代代的灌输给我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当然我们不能说这几个字是错的,但确实就有人说它们是错的,首先我在一些哲学理论上看到有人反驳,但论起证来也是比较复杂,在这暂且不表,但就近的说,鲁迅就曾经反对过“孝”,其他的仁义什么的我先不去说,单单一个“孝”他老人家就曾拿出一篇文章来反驳,但你说鲁迅不孝?我至少认为他不是逆子。
鲁迅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的,如果把“孝”换成“爱”就对了,孝是大人往小孩子身上来索取孝,而爱是从大人往小孩子身上去给予爱,这个就像一个水流方向一样,但就是在这个简单的方向上的不同,却有可能会导致了人类进化的不同,前者进化会越来越差,而后者进化会越来越好,因为前者通过索取变相的减少了后代的生存资本,而后者是不断的获得增加生存的砝码,就像每一代都会增加新的助推力一般,因此会一代更比一代强。
鲁迅看似一个简单的由“孝”变“爱”的逻辑,表面是招致指责的不道德,但背后却是一种更伟大逻辑,这就是由“索取”向“付出”的改变。鲁迅的这个假设不无道理,因此我们读书,都应该要以质疑和批判的角度去获取到,我们应该获取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必须对我们的“进化”有用。
《红楼梦》有两种东西,一种是奴性,一种是平等,我们会读书的就是要批判奴性,继承和发扬平等,这才是真正读书的目的,被灌输的和自己经过不断的批判,然后自己认为是对的价值观,后者往往更容易对人生起到定积极性作用。
文:饼子
欢迎关注公众号:饼子读书,和我一起读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