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

琉球之治

2023-06-28  本文已影响0人  游荔生

琉球之治

琉球与中国很早就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以儒家为主的中华文化,对琉球之治产生了的深刻和强大的影响,渗透到琉球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情感特征和风俗习惯之中,使其成为“儒教文化圈”的一部分;相应地,琉球儒教也自然成为儒家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传播儒学的琉球名人有蔡文溥,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曾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入京读书,回琉球后担任讲解师、训诂师。

蔡文溥多次为琉球世子、世孙讲解中国的汉书典籍,比如,为世子尚纯、世孙尚益讲解《论语》、《四书》、《诗经》、《纲鉴》等。康熙四十年(1701年)再次奉命为世孙讲解《四书》、《唐诗》。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易经、史、子、集诸类传世典籍为载体,由孔孟、老庄等诸子百家传承下来,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根本。蔡文溥极力推崇中华文化,其一生“以其所学教久米村及国人,人多化之”,作品《四本堂诗文集》在琉球广为流传。

蔡温是琉球久米村人士,十七岁时,就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天赋,担任王府的通事,到二十五岁儒学造诣愈加深厚,成为专门讲解儒学内容和理性的讲解师。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蔡温到达福建,学习山川治理之法和儒家的经世治民思想。经过三年的学习,蔡温深刻地体会到琉球教育治理的落后,他一边作为尚敬(王)的老师对其言传身教,一边编撰《要务汇编》和《实学真秘》收录中国圣贤的言行、思想以及治国策略,献给王上,作为琉球历代国王治国修身之指南。

蔡温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也普及到了中下层人民,他认为朱子学中的三纲五常完全可以为琉球所借鉴。为此,先后撰写《家内物语》和《御教条》,内容涉及广大群众需遵守的家庭伦理、社会道德。具体来说主要有君臣关系、地主农民之间的关系,地方官吏与农村农民的义务,工商人民的心得,夫妇之间的关系,子女教育问题以及孝道、亲人间的互相扶持,社交心得、生命观、金钱观、婚丧嫁娶,破除迷信等。《御教条》颁布后,很快成为了琉球的教科书。

明清两代,来华学习医学知识的琉球学生不在少数,他们是琉球医学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康熙二十七年魏士哲远赴福建,欲拜黄会友为师学习补唇之术。然而此种医术世代秘承,并不外传于他人。魏士哲多次苦心相求,终于得其所愿,拜入黄会友门下,夜以继日,钻研医学。“以阅二旬,悉受其传方,又得秘书一卷”,在黄会有的精心指导下,魏士哲成功实施补唇手术。归国后,魏士哲更是凭借其精湛的医术,先后为多名缺唇患者疗治,甚至得到国王的赏识,为其孙尚益进行治疗,不日痊愈。魏士哲由此不断升职,官拜紫金大夫。

琉球格外重视天文地理方面的学习。自明代起就开始派遣本国学生赴闽学习天文历法,所谓历法就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而制定的计算时间方法,如阳历和阴历。明成化元年(1465年)金锵入闽学习历法,金升、金应斗亦分别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赴华学习,至清朝康熙年间,琉球人士蔡肇功学习四载而归,“掌历法而造大清时宪历颁行国中”,将中国的历法提到了极高位置。

在地理方面,代表人物是蔡温。1708年蔡温前往中国最初的目的就是学习地理,为此他在福建遍访名师,最终拜如刘日霁门下,得其真传。利用所学知识,蔡温对琉球的山川大河进行改造。雍正十三年蔡温奉命治理羽地大川,解决河水泛滥问题。他率领部下早出晚归,治水同时兼顾民田,大获成功。不仅如此,蔡温发现琉球不善管理山林、田地,在管理方法上浑然不知,导致山林植被和农田或因过度开发遭到严重破坏或因荒废不堪无法利用,而琉球的航海造船、王室宫殿以及农房、器具等都需要大量木材,国内供应短缺,影响正常生活。

山林能起到防潮防风的目的,向民众普及山川治理知识迫在眉睫。蔡温仿照中国治理山林的方法,颁布了《杣山法式》、《山奉行所规模帐》等法律,此后又与其他两位法司颁布了另外四部管理山林方法的法令,其范围涵盖森林养育、管理等。中华文化在琉球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儒教适应琉球人的社会生活需求,造就了琉球人的意识与思想,形成了琉球文化的良好传统,如勤奋好学、尊师重道、提高修养,尊重圣贤等,成为琉球传统文化的主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