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读书散文

漫话高考

2022-08-18  本文已影响0人  渤海之滨

2022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已落下帷幕,因高考而燃烧的社会激情也逐渐归于平静,然而学校和家长企盼考试结果的焦灼心情还在继续着。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始,一年一度的高考都这样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盖因为“高考”是等级最高的国家级考试,它牵涉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千千万万的家庭,决定着莘莘学子的前途和命运,关乎着国家建设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高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不仅仅局限在每年6月7、8、9的考试日。可以说,学生从高中入学的第一天,就无不经受着高考滚滚热浪的炙烤。教室墙壁上的条条警语—如:距高考仅剩下1010天了!(从高一入学的当天9月1日至第三年的6月7日)就像炼钢炉里赤红的焦炭,灼烧着学生的心。高中三年中的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年终考、模拟考,各种考试,压力山大;练习题复习资料充塞着课桌、书包、教室的角角落落,题海泛舟,不见彼岸!

更有甚者,是别有用心之人,歪嘴吹出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歪理邪说,蛊惑人心,这就把高考的起跑线拉到了小学甚至幼儿园,五花八门的学习资料就堂而皇之地塞进了孩子们的书包。更有鱼龙混杂、形形色色的校外辅导班,残酷地剥夺着孩子们童年的快乐,摧残着孩子幼小心灵。也把家长的心抛在高高的天空,云里雾里,似燃烧的流星,焦灼而空虚。

当孩子们,终于跑完了十二年的“马拉松”,疲惫的走在高考的独木桥上,仰望着985、211、双一流的突兀高山,大喜在峰顶,大悲在谷底。家长们也以孩子之乐而乐,以孩子之悲而悲。

我是在恢复高制度的第二年(1978年)在县招生办工作了一个高考季,随后就去了高中学校,一直到退休都工作在教学或服务于高考的第一线。每年都经受着,因学生考中而欢欣,也因学生落榜而痛心的情感折磨。更看到了高考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和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首先是全社会都在关心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深入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方方面面,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再是学制和教材的一步步规范和高考题型的不断演进;还有高等院校数量的急剧增加;更引人振奋的还是国家总体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与时俱进,规律使然,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衍生出与之相关的新生事物,高考也不例外。在高考制度不断发展改革的四十多年里, “高考文化”和“高考经济”便应运而生。

所谓“高考文化”,就是因高考而衍化出的种种文化现象。

表现最为突出的,首先是包含在校园文化之中的,为高考造势的鞭策、激励、督促学生学习的宣传画(如把历届高考生中的佼佼者的肖像张贴在宣传橱窗里或制作成灯箱悬挂在广场及路边的路灯杆上)、警语(如“距高考仅剩xx天了”,竖一块醒目的倒计时牌)、专栏(各种考试成绩的公布)等。再是,高三学年,每天早读前全班学生为冲刺高考举手宣誓,声震校园。还有在临近高考日(6月7、8、9日),悬挂的楼顶及地面的,红底黄字、黄底红字、绿底红字……的通天标语,像多彩的瀑布,倾天而下。彩旗猎猎飘扬在广场,飘扬在道路两旁,把高考的气氛渲染的无以复加。

最振奋人心的还是首场考试前,考生的妈妈们都身着色彩斑斓的旗袍,手持彩色小旗,列队考点大门两边,祝福孩子们(寓意)“旗开得胜”。没有喧嚣,只有微笑。在考试的最后一场结束前家长们又早早的手捧鲜花站在考点门前,等待着凯旋的学子。仍然没有喧嚣,有的只是殷殷的期望!

还有一道更亮丽的风景,就是特警整装立正站立在考点门两旁,还有交警在考点周围的交通路口拉起一道道警戒线,为高考保驾护航。

这些就形成了独特的高考文化。

所谓“高考经济”,就是由高考拉动的消费现象。

最挑动社会脉搏的是“学子宴”,在《录取通知书》还未到,录取信息已知的情况下,首先做的就是预订酒店,因为高考录取信息的发布都集中在这一时间段,大小酒店的预订业务迅速爆满,稍一迟钝就预订不到好的酒店。所以信息刚知,就要快速出手,抢订酒店。酒店老板们狂喜不已,高考季过后,大小酒店都会赚得盆满钵满。喜也,累也!喜的是酒家,累的是亲朋,浪费的是社会资源!

每年的春节刚过,家有高考生的妈妈们就千选万选的定制旗袍,为的是开考第一场,亮相在考点前,为孩子们送上祝福。过后大多数的妈妈都会把旗袍压在箱底,不曾再穿起。但它曾经扮靓过社会,振奋过人生。服装业的业绩也得到季节性的提振。还给传统服饰文化涂上了一抹亮彩!

练习资料,伴随着学生的整个上学过程,但量最大的莫过于高中阶段了。迈进高中的门槛,就等于站在了高考考场入口,海量的习题潮水般涌进学校,涌进教室,涌上课桌,拥挤着孩子们挤得无缝再挤的学习时间。同时也挤满了各种出题机构,印刷机构,中介机构的腰包。

校外辅导机构,也是凭借高考的东风而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的。泥沙俱下,鱼目混珠,搅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侵占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掏空了学生家长的腰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只为填饱利益者的个人私囊。

不知何时,又兴起了一个新的职业—有偿填报志愿。有的堂而皇之的挂着招牌,明码标价,有的在家中设案,暗收资费。无论明暗,填报一份志愿都得交四、五千元。殊不知,凡找人填报志愿的,大都是家在农村的考生,家境本不富裕,这些钱都是父母打工挣来的血汗钱,他们辛辛苦苦地一个月也就挣两三千块,填报一份志愿也就十几二十分钟,结果两个月的血汗钱就装进了别人的口袋。试问收钱者心中可安?进而问,这样的行为可合规?!

仅举几例,不知可否算“高考经济”?

高考一年一度,循环往复,社会、学校、家庭都高度关注着,我作为曾经服务过高考的退休教师也仍然一如既往地关注着。高考制度恢复四十多年来的实践,已证明我国的选拔人才的机制是科学的、公正的。

好了,不说了。以上说了那么多,我由衷地感到,最应该称赞的还是,高中一线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他们时刻关心着学生们的学习变化和身心健康,起着弹簧的作用,既给予学生学习的动力又分解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他们放弃家庭的事务,无暇顾及孩子和家中老人,一心扑在工作上,身心和情绪完全律动在学生的情感起落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他们的形象写照!    (写于2022年8月15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