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印象
到了成都,懂得一点国学知识的人都会去青城山看看,这是因为,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幽静林密,清泉溪流,嶙峋怪石,还有曲曲弯弯的山路和迎面走来的青衣道士,这就是我初到青城山的印象。也许是从小听父亲讲了太多神仙故事的缘故,我看到林中偶有云雾缭绕,便猜想那一定是神仙下凡了。
走在山间的石阶路上,一人独处,放眼周围的景致,脑海里自会产生太多的联想。我年轻气盛,肉眼凡胎,在滚滚红尘之中,一直摸爬滚打,劈波斩浪,根本找不到心止如水的那种感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一种境界,我却做不到,修仙学道自然与我无缘。
我这样想着,便加快了步伐。待转过山间弯道时,忽见一位背粮的老者踽踽独行,我便放慢脚步向他问好,决定和他结伴同行。山道僻静,就我们两人,我相信,相遇就是缘分。
攀谈中,才知晓他是专为山上的道观送米的。我估摸他那背篓里的一袋米也就10公斤左右。老者矮小,弓着背,手上还拿着个助力的杖杆,艰难地迈腿登上脚下一级级的石阶,有一句没一句地低头搭理着我的问话。
老者告诉我,挣钱不容易,送一袋米上山才给一块八毛钱。去道观的路都是上坡,老者走的气喘,拄杖停下歇息,用手向前上方指了指。我抬头往山上看,一片红色的建筑物掩映在绿树之中,离我俩还很远。
看老人吃力的样子,我想,背粮爬山要走这么远的山路,给他的工钱也实在是太低了。
老者又告诉我,四川人多,找这样的工作都会挤破头的,还是再三托山上的熟人才接的这长期活儿,要是有个病有个灾的也要找家里人顶上,一天不送米,这活就干不成了。
我想替他背背米,老者却警惕地望了我一眼,一双枯树皮似的手,急忙把胸前背篓的带子拽紧,一边说谢谢一边则快步躲避,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老人善意的拒绝我能理解,他背的是一家人一天的生活。在人烟稀少且弯弯曲曲的山道上,我在他眼里毕竟是一个陌生人,他对我有戒备心理,那是很正常的事,我也就不免为其难了。
这时碰到抬滑杆的抬夫上山来到身边。我也走累了,也沒有问价钱就坐了上去,两位抬夫抬起我就走。吱吱嘎嘎,滑杆的响声和着抬夫的喘息声,却让我有些坐不住了。
我内心就好像失去了平衡,莫名其妙冒出了羞愧感,总觉得有什么地方对不住出苦力的人。我对他们大声喊叫,让滑杆停下来,我想自己走,抬夫却装做没有听见,越走越快,几乎在山道上小跑起来。
我知道,他们怕我从滑杆上下来。如果那样的话,就挣不到这辛苦钱了。他们就是吃这碗饭的,出苦力是为了生存,这钱就让他们去挣好了!我仰坐在颠簸的滑杆上,盯着叫喊都不愿回头奔跑的抬夫,我的心倒安定下来了。
那年我身体发胖体重又大,压的两位光膀子的抬夫一个劲的直喘粗气,滑杆上的我听着心里难受不是滋味。
我忽然想那位同行的老者。我在滑杆上享福,他却艰难地背米爬山。我便低头和抬夫商量,我可以多给一些钱,条件是把老者身上的米和我一齐抬上。抬夫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我回头再寻找那位背米的老者,人早已没了踪影。
这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发生在我身上的青城山石阶路上的真实故事。
许多年以后,我又去过青城山,走过当初同样的路,背米的老人或许早已离世。遇到两架滑杆经过,坐在上面的青年男女相互隔着嘻笑不停。滑杆晃悠,抬夫仍在喘着粗气,就像那年抬着我一样。
这趟上山,我没有再乘坐滑杆。花钱去感受欺压人的滋味,闻听抬夫厚重的喘息声,我受不了,我更无法在精神层面上找回自尊和真实的自己。
现在看来是我错了。我那时还没有真正摆脱内心的束缚而学会放下。顺其自然,淡泊宁静,方能有所悟,也才能离神仙近些。
由此,我想起了老子的话:上善若水。
人生需要这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