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这件事该不该将就?
有不少大龄剩男剩女,一边是父母在逼婚,一边是适合结婚的人还没出现,他们的内心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 结婚这件事该不该将就?
最近的世界杯,如火如荼,恋爱中的男女则可能面临这样的处境,男的想看足球,女的想追综艺节目,这种时候应该谁陪谁,谁将就谁,如果平衡掌握得好,继续甜蜜撒狗粮,如果平衡没掌握好,很可能一言不合说分手,也会陷入结婚这件事该不该将就的困惑……
从心理学角度看将就、不将就都是一种态度,态度是指在特定情境下,对特定事物,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比较稳定的倾向,包括认知、情绪和行为意向三种成分。
如果说不将就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选A不选B,这是一种行为,而为什么选A不选B则与对A的认识与对B的认识不同有关,也就是说选A是因为认为A好,不选B是因为认为B不好。
不将就的态度里可能有一种两级思维,不是左就是右,非黑即白,除了最好的A就是最坏的B,不存在不好不坏可以将就可以凑合的C,这实际上是一种认知误区。生活有各种可能,除了A和B,还有CDEFG……思维要足够开放、灵活,才不会动不动问将就不将就。
不将就也可以理解为要认真,认真就是“认为此事是真”,所以它后面也有一种思维判断,所谓不能将就的底线,实际上就是个体内心的核心信念,比如“我若如此,天理不容”,如果核心信念是“正确的”当然就不能将就,但如果核心信念是“错误的”,就完全没必要不将就,面临选择的时候要静下心来去检视内在的核心信念是什么,如果核心信念有误,及时矫正,将就还是不将就、选A还是选B的迷雾才会烟消云散。
当一个人说不将就的时候,还要看他背后的情绪,他是在一脸严苛地赌气吗,还是在幽默开心地自嘲,对于前者说不将就只是在释放愤怒,而后者则是在表达喜悦,所以不将就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只在于用什么方式不将就,以什么样的态度不将就。如果不将就得很快乐,那就是好的不将就,如果不将就得很不快乐,那就是错的不将就。
通常而言,当人们在讨论和探讨将就不将就的时候,基本是处于一种思维状态,什么是该,什么是不该,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在这种思辨状态下总会有很多“为什么”,为什么太多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思维困惑状态,所以要摆脱的不是该不该将就而是思维上的迷惑,方法之一就是回归感觉,去听、去看、去触摸、去拥抱……
然后,经常问自己“愿意做什么”而不是“应该做什么”,因为“愿”是内心的真实需要,“该”是思维的条条框框。当真实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不会有该不该将就的困惑……
恋人相处,要注意照顾双方的需要,每个人都要学会独立,尽量自己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对方能满足自己,就要感恩,如果对方不能满足自己,要谅解而非抱怨甚至扬言分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