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1组-如心
《认知突围》微信读书P141-145
分享分享再分享
不过查漏补缺有时候并不那么容易,哪怕你将“结构化思考”的能力运用得再好,也不太可能正向思考到所有的方面,因为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不愿意去改正,而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因此,我们可能还需要一些逆向思考。
相比于正向思考的结构导向,逆向思考是问题导向的。碰到问题了,以现有知识体系解决起来有困难了,就知道还需要补充些什么了,所以在这个点上,能够发现问题才是关键。也就是说,你得先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或是自己哪里有瑕疵,然后才能想办法解决。
那么如何更早更多地发现问题呢?有一个很笨但很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分享、分享、再分享。
很多人并不清楚,其实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第一,分享是一件利己利人的事。我把好的思想或方法论分享给你,你多少有所得。反过来,也许你会提出一些不同的东西,触发我更多的思考。哪怕你并没有提出什么新见解,单单是我自己在分享的时候,也是一个对知识的自我记忆和强化的过程,依然是非常有好处的。
第二,分享是一件能倒逼你完善知识体系的事。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要做一次分享之前,就会特别主动认真地学习,原因就是怕出丑,分享的对象人数越多,学习效果就越好。
第三,每一次分享过后,将各类反馈进行归类和收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查漏补缺的方式。因为随着你分享次数的增多,你会收集到各种各样的见解和问题,这就跟雇用了一批黑客帮你“捉虫”一样。现在你免费雇用了一大批的分享对象,帮你找出自己还需要往知识体系里添加些什么,或者原有的体系有什么逻辑问题,简直是太划算了。
知识体系的稳固是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上面的各种“笨办法”,而只有持续践行这样的“笨办法”,你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加接近正确和完整。
什么是逆向思维呢?简单来说就是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问题,很多时候当我们转换角度之后,原来很棘手的问题往往会得到创造性的解决,这就是逆行思维的意义。老话说的“反其道而行”就是一种逆向思维的体现
I
当孩子学习不好,做家长的通常会怎么做呢?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
有一个孩子成绩非常差,他不愿意上学,爸爸说,如果你能考0分,那咱就退学,前提是试卷不能空着,必需写答案。
孩子一听,这还不简单,自己本来就不会,那就随便答呗。爷俩就这样达成了约定,考试0分就退学。
第一次考试,孩子看到选择题犯难了,其他题可以随便写,选择题一不留神答对了怎么办?最后硬着头皮选了,成绩出来了,6分,答对了3道选择题。
后面的几次考试同样栽在选择题上,为了把所有选择题都答错,他开始认真看书。随着时间推移,他答选择题越来越有把握,但总有一两道选择题会答对。
一个学期以后,他终于拿到了0分,但他并没有退学,因为他已经成为了优秀学生。
故事中的爸爸用的是逆向思维法督促孩子学习。孩子在做选择题时,为了不选出正确答案,只有好好读书,知道了正确答案,才会避开它选出错误答案得0分。
在生活、学习或者工作过程中,当我们用正向思维无法解决问题时,可以试试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去解决。
我们在读书时,很多人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本书读完,根本没记住多少,再读下一本书,前一本书基本忘完了。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试试。
1、分享读书内容。
2、收集各类反馈。
3、完善分享内容。
正向思维无法解决问题时,可以用逆向思维法,它适应于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任何地方。
A1
我平时一本书能读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但是每次看完后很快就忘记了。
记得上学时老师教的方法是在书上划线和记笔记,需要时拿笔记看看。实行了一段时间后放弃了,因为我发现当我回看读书笔记时,对里面的内容近乎陌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记下那段话。
那天朋友告诉我,可以试试速读,1个小时看完一本书。我在APP找到速读的方法,充值买了速读会员。
我练了两个月,读书速度确实上去了。而且内容也记得,虽然印象不深,至少比过去强。但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直到那天朋友问我:“你最喜欢书中哪些内容?”
我有点支支吾吾:“这个还真不好说,感觉挺多的,不过我讲不出来。”说这话的时候,感觉书中的内容在大脑中存在,但又不存在。
后来想了想,读书时就像蜻蜓点水一样,很多东西浮于表面,因为追求速度,沉浸进去的乐趣少了许多。
反思:
1、一直追求速度,对内容不求甚解。
2、摘抄有感觉的笔记,过后再看,不一定有当时的感觉,对笔记有陌生感,很难继续坚持写笔记。
A2
11月份,我计划读完《无限可能》,为了解决读完记不住的问题,准备采用拆页中的方法,读完这本书后,会讲出这本书每一章节的内容。
1、输出读书内容。
(1)重述原文I。两天写一篇I,在简书发表
(2)写RIA便签。两天写一篇,在简书发表。
2、分享读书内容
(1)有趣的内容重述后发到群里,随时发。
(2)讲给家人听。把当天的读书的内容讲给家人听。
3、收集并完善反馈内容
(1)收集群里小伙伴的反馈,j解决小伙伴的疑问。
(2) 家人给予的反馈,随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