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精神之路《尺瑰岩》

十年所见——评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2018-09-14  本文已影响37人  青木樨
十年所见——评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起初我是不了解伤痕文学的,因为我本身不生在那样一个荒诞的年代,所以这些伤痛我无法体会,离我也非常遥远。

家父会在某个饭后散步的路上与我闲谈,我就好奇他的少年往事,他说的时候我就觉得好笑,也没有在意这其中有多少修饰的成分。

我了解伤痕文学是从王小波这开始的,《黄金时代》《沉默的大多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都是极好的作品,我在读这些优秀作品的时候还不知道伤痕文学,但能稍稍体会受害者那种憋屈的心情。

后来一位老学长在读书沙龙上给我推荐的,说想要了解伤痕文学就读冯骥才,指名《一百个人的十年》,我记下了,当时我的兴致完全起来了,无论是对历史还是对作品。

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这是一种严肃文学,如果此刻我再像和父亲闲谈时笑出了声那就是一种不尊重,所以屏息凝神地看。

我把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当作成故事书,也的的确确都是故事,每个故事都是有灵魂的,无论是爱与责任还是话语权,无论是人性还是道德伦理,充盈着整本书。字里行间造反的人在咆哮,遭受迫害的人在呐喊。他们“造反有理”他们无能为力。

这些都是真实采集的故事,虽然时隔多年,历经苦难冤屈的人们却不会忘记。快乐是很难被记住的,痛苦往往被牢牢地记下来。所以也不愿意去回忆,回忆是苦痛的,回忆苦痛就更加苦痛。

我起初以为《一百个人的十年》是以一百个典型人物来追溯黑色历史,可惜一百个人的样本太过于庞大所以他们的姓名都不在列。这是我的愚见,也怪我懂得太浅根本不了解这段历史。

冯骥才之所以选取一百个人的故事,不在于这一百个人的特殊性也不在于这些故事的特殊性。从他的文字当中我才逐渐明白,这些浮夸的故事居然再平常不过了,当然前提是隶属于“十年”特殊时期。

这些故事中有一篇我自认为很有代表性,那就是关于话语权的问题。故事有个怪诞的题目叫做《唯一没有贴封条的嘴巴》,我一想嘴巴都沦落到要贴封条的地步,是有多么荒唐。

“十年”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就像三年自然灾害一样就像唐山大地震一样早就有了成因,不过是在等待时机罢了。

在这个故事里我佩服这位中学教师,因为她敢说,冯骥才在文后这样写到:“文革”的发生,一半是因为封住了人们的嘴巴。我现在还不知道另外一半原因是什么,但是已知的一半就要让我思考。

人活着就应当要说话,但也不能胡说八道这是最基本的。人活着还应该敢说话,勇于发言勇于检讨。我不了解“牛棚”我不了解“自杀”也不了解“阶级斗争”,所以我才敢这么说,无知者无畏吧。

十年所见——评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现在我想起了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的某段话:“人在话语中很难学到什么,倘若你想继续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要继续一声不吭的沉默下去,因为在沉默中你可以学到很多。”

伊始我误解了这段话,以为沉默就能带来无穷无尽的收获,而《一百个人的十年》又让我重新感悟王的这段话,沉默有时候就是为了保命就是为了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作为就不会引火烧身。

胡适曾经说过:历史是个小姑娘。因为姑娘总是喜欢打扮,所以你总是看不清胭脂粉底下的清秀面孔。特殊时期再去看历史却又是像块橡皮泥,随意地让人捏,捏成什么就是什么,荒诞至极!

“这十年毁不了的都能永恒。”这十年是黑暗的,从一九六七到一九七七,这一百个人依旧没有毁灭,那么他们就能够永恒。他们挺了过来,或是机智或是忍耐或是斗争到底。我时常在脑海里构思着如此这般的景象,觉得让人内心无法平静,小兵的高大居然塑造地这般形象生动。

我居然也怕了,那种情节我无法承认它确确实实地发生在了普普通通无辜的人身上。无论是《一个八岁的死刑陪绑者》的无知孩子还是《我到底有没有罪?》中的幸存的儿童医院医生,他们本就不该遇到这一遭,孩子应当在学堂里玩耍享受童年而不是疑惑指在脑门上的枪杆子是个什么东西,疑惑死究竟是不是就是见不到爸爸妈妈,医生就应当救死扶伤而不是被救死扶伤。

这是个黑白颠倒的时期,对就是错,错就是对,左能变成右,右能变成左。究竟是谁有这般魔法可以如此,我也不敢说了,连想也不敢想。沉默的好处就在这,什么事都不会有了。

我一边读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一边在看阿城的小说《棋王》同名改编的电影,算是让我能够更能在视觉上受到冲击,但只能够简简单单从知青下乡一面来了解。这一百个人里有多少人下过乡我没有细数过,这种劳动改造也是很荒诞,就像是硬是推着棋王王一生不去下棋却让他在篮球场上出丑,乱搞乱搞,报复报复。

“你什么出身?”“狗崽子!”

冤假错案,我数不过来,冯骥才也数不过来,只单单才收录了一百个人的故事,太少了,不仅仅是因为冯老精力不够,我想更多的是一大部分的人没有挺过来,一大部分的人不愿意再去回忆这十年,现在活着就好好地活着。

十年所见——评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写到这里我就回忆起前不久读老舍的自传《我这一辈子》,读到最后我始终不明白老舍为什么也要想不开,在太平湖上坐了整整一天,这一天他究竟在思考什么?死还是不死?挺不过去了,就扑通一声,太平湖底陈年水墨。现在我就知道了,老舍也是这一百个人当中的一个,普普通通的遭受迫害的人,其他的我不谈,只谈特殊时期的事情,也是我对《一百个人的十年》一点认识。

我现在读到“军代表”就要作呕,而且还要破口大骂居然能够做出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来,他们是伪装者,是披着羊皮的狼。当然我如此评论有一棒子打死一群人的冲动,但冲动必定有其因。《我们,陷阱中的千军万马》,揭露了这些“军代表”的罪恶,践踏纯净的灵魂与肉体,他们有愧于自己的称号。也就是在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听懂了上个世纪李春波的那首经典歌曲《小芳》。

我本与这十年无缘,家父是确确实实地经历了。后来我再听他说自己的红缨枪时,就不会再去笑了。他们会指着老先生的鼻子骂着老不死,我怎么也想不到父亲也这般威风过,但这是历史,我父亲也是个老实人只当是年少无知。

而现在我从冯老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中读到了太多太多我不知道的,我不敢想的。丑陋的伟大的无私的卑鄙的人在社会上尚且都存在,我们没有办法去铲除所有恶人,那自己就竭尽全力去做好人。

无论在哪个年代我们都不能丢失了自己的危机意识和压迫感,谁知道下一次的轰动世界的事情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呢?它来的时候不打招呼,所以我们才要去反省,去认识自己,无论是谁都要认真的反思过往的所有和慎重考虑现在所做的决定。至少在当下我们问心无愧,在有生之年也不再回忆苦痛,努力去营造美好创造美好,这是《一百个人的十年》给我带来的一点心得,姑且就写到这里。

记于2018.09.13  夜深,未食,香茗一杯,完于子时过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