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狮子读书会人物每天写1000字

【原创】只做事不做官:被朱元璋称为先生或君子的人

2018-08-31  本文已影响29人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

作者:史遇春

陈遇,字中行,即世所称之静诚先生,家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生于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卒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享寿七十二春秋。

蒙元时期,陈遇曾任江东明道书院山长。

此处,顺便简要说一下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民间教育机构。起初,书院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的书院出现于唐朝。书院的正式教育制度则是大儒朱熹创立并在宋代得到发展的。书院的经营,多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书院学舍的构筑,多於山林僻静之处。

书院在北宋曾盛极一时。

元朝书院制度更为兴盛。

明初书院转衰;至王阳明(公元1472年~公元1529年)出,书院再度兴盛;东林书院事件中,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书院乃大没落。

满清入主中国,对书院所保存的元气,犹有余悸,继续抑制书院。至庚子【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后新政,诏令将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瓦解。

关于山长,可一语带过:

宋、元时期为官立书院置山长,讲学兼领院务; 明清时期,书院山长改由地方聘请。

陈遇担任山长的江东明道书院,地处温州。

元末社会大乱,兵祸兴起。为了躲避战火,陈遇从书院回到金陵。

元末乱世之中,朱元璋乘势而起,一番征战之后,他领军渡过长江,占据金陵。

驻守金陵时,朱元璋或有寻访人才之举。

此时,曾官蒙元御史的秦从龙向朱元璋推荐了陈遇。

秦从龙为谁?

秦从龙(公元1296~公元1365年),字元之,元代洛阳人,官至江南行台侍御史,因避战乱,弃官归去,居于镇江。其时,朱元璋获知秦从龙为一时名士。在徐达攻打镇江时,朱元璋特意交代徐达,务必寻访秦从龙。后来,徐达攻下镇江,并寻得秦从龙。于是,朱元璋聘请秦从龙至其左右,朝夕问以时事。当日,事无巨细,朱元璋均与秦从龙商议。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秦从龙之子秦泽死去,他上请告归,同年病死。

秦从龙向朱元璋推荐陈遇,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理由:

一是陈遇的孝行可嘉;

二是陈遇的才识过人。

接受秦从龙的推荐之后,朱元璋正式发送书函,敬礼征聘陈遇进入幕下。

据说,朱元璋在书函中,称陈遇为老先生,并将他比作辅佐商汤的伊尹、辅佐西周的吕尚(姜子牙)、辅佐蜀汉的诸葛亮。(见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五《科场·孙蕡 陈遇》)

陈遇接受征聘之后,朱元璋与他进行了交谈。

交谈的结果,朱元璋非常高兴,他很是肯定陈遇的见识与才学。于是,朱元璋就任命陈遇管理军务,并出谋划策。

此后,朱元璋还会前往陈遇的居第,向他咨询机密事宜。

因觉陈遇可用,朱元璋授职陈遇为供奉司丞,陈遇辞让,没有接受。

洪武初年,朱元璋向陈遇问保国安民之计,陈遇曾上陈建议道:

以不嗜杀人,薄敛,任贤,复先王礼乐为首务。

细看陈遇的建议:

1、大约,陈遇对朱元璋的个性是谙熟的。所以,在陈遇的建议中,他认为,首先必须推行的要务之中,第一件对策便是:不可嗜杀。不嗜杀,很多无辜的民众才有生存的机会。

2、元末战乱,生灵涂炭,民生凋敝,恢复养元、培植根基、使民众脱于苦难的良策,当然莫过于轻徭薄赋。

3、政权建立,治理社会,没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谈,所以,任用贤才,是为政的根本。

4、社会的安稳、秩序的井然,从历史的经验中,可以知道,恢复先王的礼乐是重要的途经。

陈遇所述首务,凡对中国历史了解的人,都会十分清楚:这不但适合于大明江山建立初期的政治需要;而且这也几乎适用于一切社会的兴旺与发达。

在其他社会中,陈遇的首务可变通为:

1、保证民众的基本生存权;

2、减轻一切苛捐杂税;

3、注重人才培养与人才的任用;

4、培养民众的文明素养、提高民众的精神生活质量。

朱元璋登基后,便授职陈遇为翰林学士,陈遇辞谢不任。

此后,朱元璋给陈遇的特殊待遇是:

赐予陈遇肩舆,并安排校尉十人,抬着陈遇的肩舆出入宫禁。

后来,朱元璋又除授陈遇中书左丞之职,陈遇坚决辞谢,不予就任。

朱元璋御驾华盖殿,召陈遇入内,赐其就坐,命他草拟平西诏。书成,朱元璋极度喜悦,当即赐宴,并赏陈遇金银、缎匹、衣服等物。同时,朱元璋还除授陈遇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陈遇又辞谢不就。

随后,朱元璋又授予陈遇太常卿(正三品)之职,陈遇仍然辞谢,不肯接受。

陈遇生病之后,朱元璋亲赐药物,还命令太医院的医官前去医治。期间,朱元璋钦赐陈遇褥被、粥米等物事。

陈遇病愈之后,朱元璋又授予他礼部尚书(正二品)之职,陈遇又坚决辞谢,未曾接任。

朱元璋驻跸奉天门,召陈遇入内,命其就坐,询问典章故事。当时,正值炎暑天气。看到陈遇受热,朱元璋赐他纱衣,命令內侍引领他入内澡沐,并赐宴。期间,朱元璋命令陈遇的儿子充任宿卫,陈遇继续辞谢,没有领受。

陈遇在朱元璋跟前所蒙受的厚待与赏赐,当时的公卿大夫之中,没有人曾经得到过如此恩宠优遇的。

其后,陈遇的病情再次发作,朱元璋还是命令太医院的医官前往医治。但是,这一次,陈遇未能痊愈,不幸逝世。

陈遇去世后,朱元璋再三哀悼,赐予棺木、麻布、米钞等葬祭,并赐葬钟山。

当日,朱元璋在面对陈遇时,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见《明史》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三《陈遇传》)

有人说,陈遇不做朱明朝廷的官,是因为他生在元朝。虽然,陈遇没有在蒙元朝廷做官,但是,他还是不愿意背弃元朝。

这完全是头巾语!以君臣之道论陈遇的行为,实在是牵强附会。

有人说,陈遇不接受朱元璋除授的官爵,是因为朱元璋威严、很难伺候(说白了,就是残忍嗜杀),所以,他不任人朱元璋治下的高官。

这多少说到了点子上,但是,还嫌不足。因为,在多少有些猜忌多疑的朱元璋眼中,陈遇的不仕,是真切的、是真实的,是没有破绽、是无法怀疑的。如果仅仅是惧怕朱元璋的威严而不做官,朱元璋肯定会看得出,看出之后,朱元璋能不有所动作吗?

关于这一点,明人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卷十五《科场•孙蕡陈遇》中曾提及,当时的著名词臣刘基(青田)被毒死、宋濂(金华)忧惧而死,只有陈遇免于祸患。当日,朱元璋与陈遇的造膝之语,没有一句流传于世。以上种种,皆可见陈遇品德之崇高、见识之卓远。这一论述,基本精当。

其实,陈遇只做事不做官的行为,就载记所述其行事而言,大约如下:

一、或如朱元璋评价陈遇时所说:

士之有志节者,功名不足以介意。

这种精神高度,不但常人难以理解,而且会被趋炎附势、垂涎权势名位者讥嘲为虚假、作伪。

二、陈遇的高节,或许是其做人的准则。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他能够坚持自己的准则,自始至终,未曾改易。

关于这一点,后来者大可不必攀扯到忠臣孝子的话头上去。

朱棣夺权一事,不论别的,仅从旧时社会所遵从的道义上来说,他对国就是不忠,对父亲就是不孝;朱棣诛杀朱元璋、建文帝的忠臣,还要其臣子对自己忠诚,本身就是个笑话、也是莫大的讽刺;朱棣之后,大明王朝再宣扬忠节,就是不断地打他先人的脸。

三、猜想,以陈遇的高品与卓识,他对朱元璋的性情与为人也是看得十分清楚的。他的不做朱元璋朝廷的官,是出于真心诚意的。这种真心诚意,让心怀鬼胎的朱元璋非常放心。所以,朱元璋对他恩宠,是不需要夹杂戒心的,所以,陈遇能够善始善终。

本文主体,参照明人宋端仪《立斋闲录》一中的一节而成。

(全文结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