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始
读书时便喜欢传统文化,一直尚未系统地阅读过传统文化经典书籍。“学习强国”日常打卡,发现“学习文化”这一宝藏。那么,不妨就此开始,一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风采,填补心中喜爱之空缺。
就着平台顺序,且从《周易》开始。
为了读着系统且明白,非得是先看些大致明了的介绍。
《周易》,也叫《易经》,相传是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以作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八卦及其卦象释义成书背景:中国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间一切。当人们屡遭天灾人祸,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内容组成:《周易》古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
卦符/卦画的构成:《周易》每一卦有六爻,即六个符号组成,六个符号由两部分组成,即上卦和下卦,上卦和下卦分别取八卦中的某一卦。八卦指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上卦与下卦和内卦与外卦:为了区分八卦之卦和六十四卦之卦,古人称八卦为“经卦”。称六十四卦为“别卦”。任两个经卦相重叠得一别卦。8*8=64。故从卦画看,一别卦由两经卦组成:居下部分,初、二、三为内卦(又称下卦),另一部四、五、上为外卦(又称上卦)
八卦最基本的象是八种自然物: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
卦的组成:《周易》每一卦由四部分组成--卦画;卦名;卦辞;爻辞。
卦名:位于卦画后,如乾。卦名是对卦画最简要的说明,是这个卦的主题。
卦辞:位于卦名后,是对六爻的综合总结。
爻辞:单条爻的说明。六条爻辞以“九”、“六”为爻题,阳爻为九,阴爻为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为阳爻依次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若为阴爻依次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同一卦六条爻辞间相对独立、相对静止,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表示不同时间、阶段事物的发展状态,以构成完整的发展、发生过程。
卦爻辞结构:《周易》卦爻辞,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取象,说明事理;另一部分是断语。
所谓取象:就是叙述一件事,或描述某一自然现象,以此说明一个道理。
所谓断语:就是下结论,多用吉、凶、悔、吝等辞。
《周易》卦爻辞之所以要由两部分组成,原因就是为了占问。在占问时,遇到某一卦或某一卦中的某一爻,先看卦爻辞取象部分,表示占问者处境,然后看判断结果。
卦爻辞两部分是一种因果关系,有其前因必有其后果,但是这种因果性不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也就是说从其前因中推不出其后果,而且有许多事是偶然发生的,不具有普遍性,而《周易》作者将这些不具有真实性,不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加以整理,作为《周易》的卦爻辞。以隐语形式普遍应用于占卜之中来预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