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下的故事
下了班,我突然想去看看书,走进国贸商场的西西弗书店,去年的在这里办了张会员卡还没有用完,去选几本书吧。最近喜欢看传记,才把《拿破仑传》看完,又看了《曾国藩传》。从大人物跌宕的人生里走出来,在书架上随便捡一本是《走出荒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一段离经叛道的人生,一个平凡的故事接着又是一个平凡的故事,翻开《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那些遥远的地方的生活场景扑面而来,就像一帧祯彩色的照片,故事中人物的对话犹在耳边,我又看到枯燥的生活那生动的一面。
无论你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无不受规则左右,你怎么走路,怎么说话,买衣服,交电费都必须按照这些规则亦步亦趋,按部就班。就算你生活在原始森林里,你也要遵守哪些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则,更不必说你是生活在一个全靠规则架构起来的是人类社会里。
在不同的时代,不一样的地方,规则是不一样的,譬如生活在18世纪中国的曾国藩,自幼读的是四书五经,孔孟经典,宋明理学,守三纲五常,那些深入骨髓的价值观,那些规则伴随着他成长。
而在21世纪的美国西部,一个叫做塔拉的女孩仍然生活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直到17岁仍没有摆脱他的父母为她建立的世界观,这是她17岁以前的规则。
这些都是真实的事情,至少在我的意识中它们都是真实的,就算我也曾有过一些怀疑,但我也无法反驳。这些真实的事情虽然发生得要么遥远、要么久远,但就像发生在我的眼前,我看着他们跳跃在字里行间。
我是有一种快感的,我猜我这种快感就像打游戏的人又闯过了一关是一样的。我发现了塔拉不必遵守曾国藩的规则,曾国藩不必遵守塔拉的父亲建立的世界观,我发现我也不必读四书五经和每个周日去教堂去做礼拜。但有时我也觉得那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任何人都生活在规则之下,没有人能置身于规则之外。
有例外吗?没有。
有人打破原来的规则,建立一个新的规则,就像拿破仑,就将那陈旧的、腐朽的的规则彻底的打破了,建立了一个理想的规则。这便是革了旧的规则的命了,但这必须具备特别的勇气和那扭转乾坤的本事。
塔拉只是一个普通人,她更不可能去将他父亲的命革了去,17岁的她已经懂得反抗,或者准确的说是逃离她父亲的掌控。就像她自己在书里写的“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外一个世家”。她逃离了原来的规则,又投入了另一种规则的怀抱。
《走出荒野》的作者谢丽尔 斯特雷德也是用逃离的方式挣脱那些旧的规则的束缚,一个人走进太平洋屋脊步道漫长帝旅程,试图将原来的一切规则忘掉。在某些人看来,她是勇敢的先行者,她与那些默守陈规的守旧派分道扬镳。但她好像又是一个怯懦的逃兵,她甚至背叛了她自己,她的家庭和婚姻,就连他自己也对她自己的怪异行径不置可否。当她结束了一段旅行又回到她曾熟悉的环境中,发现改变的只不过是她自己。
曾国藩呢,他一生都守着忠君报国的理想和信条,并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他以进士之身执天下牛耳镇压天平天国运动,他不容他所信守的规则遭人践踏,他成为了守旧派,他也成功的运用了旧的规则。
他是成功者吗?
我反对用成功与失败来评论一个人的是非,一件事情还可以,但倘若把他做过的事情加起来,那种成功的几率是要比常人高上许多。姑且认为他是一个成功者,那么他在道德上评价也因此高了许多。
从道德上来评价和从成败的结果来评价都是一种规则,可见对规则的评价也避不开规则,规则是一种通常的态度,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像中国人称斤两,外国人用磅,之间又可相互换算,使社会不至于混乱。
从这个角度上说,无论是打破,还是逃离都是一种规则的换算,你换走了我的规则,我又换走了你的规则,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规则都被打破了,或者我们都逃离了原来的规则,换成了别的规则。
利用也罢,逃离、打破也好,前提必然是尊重规则,无视它们只能陷入被动的局面。
优秀的人能利用正确的规则,打破落后的规则,建立更好的规则,逃离那些打不破的落后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