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人,善良的心(201)
01
昨天刷手机,看到一则新闻,大山里有位95岁的阿婆,年轻时,没能生育自己的亲生子女,抱养了一个,养育成人,并且帮衬着娶妻生子,结果,养子却抛弃了老人,不愿赡养。老人的爱人几年前就已离世,突然之间人到黄昏,养老生存成为了难题。好在,山民纯朴善良,同村有位近70岁的老夫妇,接了阿婆,承担起了赡养的责任。虽然,山民自己条件也很普通,能保证吃饱穿暖,但山民夫妇不亏待阿婆,每年还给置换新衣服,阿婆要尽自己所能帮忙做点家务和农活,也被制止,让她安心呆着。照片中,阿婆打点的清清爽爽,精神矍铄,面色红润,和山民夫妇呆在一起,和谐融洽。
有人问山民,你们为什么要承担不属于你们的职责,家里条件又不富裕。山民夫妇说: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老人家晚年生活没保障,生存不下去,于我们而言,就是尽自己所能,多一双碗筷罢了,也提供不了其他的东西。
很朴实的一番话,不是儿子,却胜似儿子,善良总是让人感动,让人温暖,感觉这世界上,爱在流动,并非完全充斥着算计、虚伪和利益的纠葛。
02
前段时间,我总是喜欢看一些纯朴村民和山民的生活场景。看着一陇垅的整齐的菜地、碧绿的青山、清澈的河流,还有山民们与人为善的相处之道,感觉很放松。比如,有的他们依旧保持着门不闭户的习惯,有的依旧保持着远亲不如近邻的那份纯朴情谊,邻居之间互相帮忙。还看到几位兄弟、妯娌居住一个大房子,没有红过脸,经常几家一起开火、围圈吃饭,一起操办红白喜事;大家好吃的一起吃,有活一起干,日子过的平淡,又不失人情烟火,但透着温暖和愉悦。
美妙的类似老庄笔下的大同世界,天下为公,有些虚幻的乌托邦感。但,也许留守的村民,多数已经花甲,一辈子与山、与地打交道,没有太多的心机,也习惯了用汗水交换生存资源;再者已然总结了前大半生的酸甜苦辣,知了天命,臣服自然。心安理得、自足圆满的生活,没有豪气干云的斗志,唯有圆融的与人、与自然相处。说透彻些,想的开了,或者就没被污染过,腌臜多虑庸人自扰几乎没有啊。
03
其实,曾几何时,我们也一片赤诚,天真无邪,善良纯朴,经历过一些人,一些事,看到了人心的险恶,被欺骗、被利用、被下套、被辜负,于是我们小心翼翼的收拾起滴血、破碎的心,加了锁,不再轻易敞开,也不再轻易相信,越来越坚硬,越来越冷酷。
与人相处中,我们也学着,不再轻易付出,算计着利益得失,掂量着每个人的地位份量,会给你带来什么利益上的好处,人情味也充满着利益的铜臭,劳模、典型、老好人,傻子和老实人才干的事,聪明人、会来事的人,咋会那么愚蠢。于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聪明人”,世故、圆滑、精明,不吃亏。当然,有些人天性纯良,学不会世故,但也因为受伤,而变的警惕而又冷酷,这一切只是受伤后的本能保护。
每个在花花物质世界打拼的人,都觉得好累,好疲倦,因为心是冻结的、锁死的,心流是停滞的,不畅的,就像一潭水,没有流动,哪有清澈见底的欢快和随心而发的叮咚声呢。每一次内心的发声都成了压抑后的长吁一口气,饱含着太多的五味杂陈。
所以,逃离啊,向往的生活,纯朴的民宿,贴近大自然,或是出于对城市世俗生活的逃避,或是出于对纯朴善良的向往,大自然的本色就是纯真,就是天然纯真的大场域。钢筋水泥,恰恰是人造的极致,充满着功利计较和虚伪客套。人受环境影响,自然呆久了,环境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人的一部分。中国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也都在反复的给我们以警示。
多数人心底的善良,总还在,所以片刻的逃离,置身于纯朴的环境中,让那份善良有呼吸的空间,有溜出放风的时间,也是一份滋养。
善良的人,善良的心(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