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字,我要反复读人生几何?生命哲学

参禅论道

2021-09-02  本文已影响0人  陶语

缘分真的很奇妙,因为文字为媒,就和一位朋友相识了。也叫同频相吸吧。今天和这位朋友聊了很久,聊的都是有关修行的话题。以下对话记录是根据我与这位朋友的聊天记录整理而成。TY代表我本人,JH代表这位朋友。

TY:您的文章很有深度。

JH: 我也是在黑暗中摸索,刚看到前面一点光亮,有过几次体悟。

TY:愿闻其详!

JH: 2013年,由于患了抑郁症和焦虑症,我开始学习阳明心学。第一次静坐,采用数息法、观息法,大约十几分钟之后,突然大脑念头没有了,进入一种非常寂静的状态。

那是一个冬天的晚上,全身感觉能量充满,大汗淋漓。下坐之后,突然顿悟了孟子的一句话“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

第二天,好多经典感觉一下子就通了。

TY:上等根器!

JH:  第二次,2018年某一天,由于工作上的原因,也很烦躁。就呆坐着,观察自己的念头,观着观着,突然念头没了,烦恼也没了,一下子进入寂静。突然顿悟了《当下的力量》里一句——你是大脑思维背后的观察者,而非思维。从那之后,就进入清净状态,常清净中……

TY: 随喜赞叹!常清静很不容易!

JH: 第三次,去年某一天,在浴缸里洗澡,看着浴缸里生起泡泡,生灭生灭,突然顿悟,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人合一……我就知道了,死亡是怎么回事。

TY: 就像泡泡一样,生生灭灭。生与死是生命的两种状态。

JH: 我们都死不了的,生死一体。生,从空性来,死,回归空性。

TY: 把“空性”换成“道”,也是一样。

JH: 死,是回家、涅槃,是非常开心的事情。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TY: 这就是超越了生死。

JH: 道,本来就是一个智慧生命体。回归道,就是回家了。

TY: 所以,死亡没有什么害怕的,微笑面对。

JH: 所有经典都全通了,人人都是佛,人人都是圣人。

TY: 悟透了,读经典就很容易了,一通百通。人人都有成佛成圣的可能性。

JH:修行其实很简单的,就是保持觉知(正念),再进一步,就练习“观照”。

TY: 我的理解也是如此,修行不要搞得那么复杂。在每一个当下保持正念,也就是觉知当下。不过,这个训练有个过程。

JH:训练正念,就是为管控好自己的思维(念头),让大脑处于当下。大脑思维就是一只疯猴。

让这只疯猴安静下来。善护念,思无邪!

TY: 是的,修行就是要降伏这只不听话的猴子,它太活跃了。

JH: 死亡是人类抑郁和焦虑背后的根本原因。怕死,是人类一切行为的驱动力。参破生死,即可迈入大道。

真正的悟道之人,都是因为参破了生死。释迦牟尼佛、庄子、王阳明、苏东坡、埃克哈特·托利、拜伦.凯蒂……

有一段时间我就去体验死亡,冥想静坐把自己想像成一个已经死去的人,就容易进入寂静状态。

TY: 还有这等修法?

JH: 所以,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人都是很有灵性之人,烦恼即菩提。撞到南墙,回头是岸。

他们慢慢地不再相信自己的大脑思维,就走岀来了。

我第一次静坐,就有一声音告诉我,放下、放下……

TY:很多得过抑郁症的人,疗愈之后不是成了心理咨询师,就是开悟了。

JH: 刚开始,我学会去放下名利,后来就放下身体。最后连生死也一并都放下了。

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TY:阳明先生的良知学也是融入了禅宗的心法。

JH:阳明先生悟到的和禅宗悟的都是同一个,只是他的根接在儒家上。

阳明心学吸收了大量佛家禅宗的思想,但是根基却是儒。最重要的一个差别在于对于人际关系的界定。

心学讲“同体”,也讲“薄厚”。

所谓“同体”,就是所有生命是一个共同体,倡导抛开分别心,人和人没有差别,甚至人和动物也没有分别,讲求众生平等,对待一切生命都要抱持一颗平等的爱心。

所谓“薄厚”,就是讲虽然是一个共同体,但是关系有远近,情感有薄厚。你对亲人要比对旁人好,对人要比对动物好,对动物要比对植物好。

儒家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个“及”是“推及”,但不是“等于”,它就像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涟漪,由内到外,层层推及,又层层递减。于是,差等出来了,薄厚出来了。

TY: 从这个层面来说,儒家的悟道还是没有佛家究竟。

JH:佛家是究竟,可入世做事不行,太理想化了。

TY: 所以,学习传统文化还是要将儒释道结合起来。儒家思想是基础,道家思想是超越,佛家思想是究竟,好像有个次第。

JH: 金字塔型的。

TY:  是的。

JH:佛家破执,一破到底。破我执,破法执,破空执。

TY:一个比一个难!

JH: 也必须迎难而上,否则,只能不断轮回。

走上这条修行路,就是每个当下、一生的事。

我认识一位道家学派的高人,2018年我体悟到那个之后,马上把体悟的东西发给她,她说我找到了,一下子就坚定了我修行的信心。

TY: 和您交流,我也感受到您找到了那个东西。[愉快]

随喜赞叹!您会走得更远。

JH: 我立了一个目标,儒释道、阳明心学、西方哲学、量子科学全部要打通。

有时候,自己能和释迦牟尼佛、老子、孔子、王阳明等圣贤对话,有一点小骄傲。

TY:能和圣贤隔空对话,哪会孤独呢,他们是最好的老师。

JH:与圣贤为友,谈禅论道,岂不快哉!

这叫做圣贤之乐,一种极其稀有的快乐。

TY: 这种快乐一般人无法体会。

JH: 现在去解读什么书都通透,包括四大名著、各种经典。六经皆我注脚。

TY:从六经注我到我注六经是一个质的飞跃。对于开悟了的人来说解读经典不难。

JH: 只是以心印心。

TY: 能进入圣贤的心灵世界,自然就能明白其文字背后的真实表达。

JH: 我前几天一直思考无为和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的关系。

解读:无为=知行合一=致良知=实事求是。

这应该是圣贤都在用自己的语境来表达同一种意思。

TY:视角不同而已。

JH: 无为、知行合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最后达到无不为。

TY: 我理解实事求是的“是”,就是良知,就是道,就是真理。

JH: 还有一个格物致知,都是同一个。

TY:“致知”和“求是”是一回事。

JH: 是的。一个词汇,在历史长河中失去了它的本意。

所以,圣人为了众人更好理解他的思想,就重新提出一个词来表达。

TY: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不明白“实事求是”的真实含义,仅仅只是字面上的理解。

JH: 浅知浅行。

TY:是的。

JH: 肉体(大脑思维)和灵性(空性)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平常我们运用的是与肉体相关的能力,灵性的一部分功能就沉睡了。当我们关闭了与肉体相关联的功能,也就是感官和思维的作用之后,灵性的深层功能就被唤醒激活。

其实,古人早就掌握了生命的密码。如《庄子·大宗师》中:“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隔离身体感官作用,摒除思维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这样的方法叫做“心斋”。

心斋是精神的斋戒,它能使我们离外在的世界更远,离心灵更近。当我们完全摒弃了感官和思维的作用时,心灵就会变得更加敏锐,就能以心灵去感悟这个世界。逐渐去遗忘名利、身体以及天地外物,就可以迈入生命的大道。

从修养功夫角度来看,人有两种能力:一种是脑的能力,另一种是心的能力。把思虑比作脑的能力,把体验比作心的能力,可以这样体会:思虑是体验的消失,体验是思虑的停止。

TY:“心斋”这一说法很贴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