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里穿行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 ——培根
(一)行走在字里行间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由此而言,一部好书是人们进步而不可或缺的物品,读史、读诗、演算、哲理伦理学,说来似乎与自己的专业爱好是紧密相连的。徐特立给自己规定即便再忙,一天之内必须抽出三个小时的时间看书。我想凡是能够使自己聪慧而有修养的人,大多都离不开书籍的熏陶,有时候总觉得自己读书是出于对职业的需求,没有兴趣地驱使,顾言也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地略读而已。
其实自己书架上也摆放了一些书籍,每每到周末孩子就嚷嚷着让我带他到书店,每次去都要购置一两本。书架上的书籍是渐渐的多了,但是看书的时间始终也没见增长。宋有钱思公“三上”之勤奋,自我又有何进取之处。前两年由于百讲的盛行,最流行和畅销的书除了有关金融书籍外,就应该是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王立群的《读史记》。对《史记》的喜爱我也是源自于百家讲坛中王老师对其精辟地讲解。鲁迅曾经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看了王嗣敏的《史记之魂》,能称得上“魂”的书籍,我想也应该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精密慎思,才著作而成的吧。
此书遵循了原著作者的宗旨,又加入了作者本人的自我看法。见古观今,也是有所创新之处。所谓的权利是最能显示皇权实力的象征。天下群雄逐鹿,“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尽显谋略,英雄气慨。有垓下未曾了却君王天下事的那自刎之剑,也有刘邦用那不屑一顾的眼神,以及那侮辱儒生的举动。读史汲取了万人之智慧,有前事之师,行后事之辄。
人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在电视剧《走西口》田宅家门前的“仁、义、礼、智、信”是田家二百多年的祖训,诚然这种为人的信条也是中国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美德。但是人往往在利益和权位面前就会利令智昏,真正能以此为信条的又有几人那?古人曰:“不信则不立。”人态百千,从身份卑微的奴仆,到权高位重的侯爵。人分三六九等无所不尽。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海格尔说过:“人只有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你才是作为人而存在的。”用佛语所说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家所遵循的是一种境界,所以到一般人具体履行的时候也是一种挂在墙壁上的警言而已。
《史记》中的人物个个鲜活生动,栩栩如生。帝王之言,乃金科玉律,看了彼此之间的权利纷争,后宫内的勾心斗角,才能真正领会到:“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死。”说到这里不能不提起韩信,这个曾经与刘邦出生入死被他称为:“连百万之君,战必胜,攻必取。”的将才,最终也落个谋反的罪名,真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再看耿直率真而又英勇无比的周亚夫。这种既不会琢磨人也不会琢磨事的人,到头来只有被那些琢磨人和琢磨事的人而草草了断了英武的一生。在险象迭生的时候即便有惊无险,也会让人感到如履薄冰,心惊胆颤。又如飞将军李广……做人能够挺直腰板,傲视一切奸佞的诋毁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常言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者能人也,亦非一时之念,岂寻他人之过。
英武之人缺少的是变通,而能言善辩之人往往又缺少一些耿正之心。没头脑的人往往被有头脑之人所牵制,智慧地较量不能不说是一种无硝烟的战争。能做到居安思危则是上上策,否则身家性命不保尚也做罢,若惹得个满门抄斩的惨局,也就辱没了祖上的一世英名。如此任由奸佞之人,谄媚之心,以过论其功,掩面遮百丑。犹如现在这种科技领先的时代,这种先声夺人的气势是不言而喻的,即便现在人与人处事少了些牵累,而君子之坦荡与小人之戚戚永远都是一种暗流涌动的较量,也许再过若干年后,用笔墨去言说。
就此书而言,原著作者对汉代从高祖刘邦到武帝刘彻期间的人物的描绘,加入了自我的情感,但又不偏于私情,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每位人物,所以这才是让我们后人所敬仰之处。世间或许,真的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能让人对其褒贬具备或许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只是这种褒贬的比例不同罢了。
(二)不可承载之分量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有君威,臣有臣命,君臣原本就是一体,而世间总会将其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伴君如伴虎”,那些在君主身边谋得一官半职,一时容得富贵显达,名声鹊起。我想:是何等的不易,即便有玲珑八面的心灵,偶尔的一失足就将成为千古恨。同样,君王能将自己的手下,玩弄于鼓掌之间也是实属不易。
不管是历史史册记载的,还是现如今上演着的,有人的地方,就会存在着竞争,存在着尔虞我诈。那些书本上的印迹会给读者留下一些莫名地沉思。说起君臣,总会带着些许的血腥,还依稀记得李贺的那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也许,只有这些带着凝重色彩的世界才意味着权利的象征。
一部史书,它勾勒了一代王朝的兴衰,汇聚了哪些英明之主?哪些有着红白脸面的辅臣?当年明月的这部《明朝那些事儿》,其实我是粗略的看了几部,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几经沉浮。当文字没有了,但是一种思索却在心底久久回荡。
明朝首创之人,洪武大帝——朱元璋,以及开辟永乐盛世的朱棣,应该是家喻户晓的,不管是用什么手段得到帝位,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为自己的后生,开辟了一片沃野良田。我想:那些无能的后生们,每天在用膳的时候,是不是像虔诚的基督徒般,感谢上帝赐予自己当下的幸福?
在此书中,仿佛尽善尽美之人是没有的,即便是张居正这位家喻户晓的政治家,有些因私利的谋权,若一颗完美的碧玉般也有点滴的斑痕。好人到底是怎么定义的?曾经对王嗣敏的《史记》在心底就有了一个疑团。我想:官道民道都是本着不伤及别人的利益才出发。若作者所言:在讲诉坏人所遵循的原则是:坏人中的主要坏人,主要坏人中的极品坏人,极品坏人中的人渣。那么同样,如若将好人分类的话,也就是好人中的主要好人,主要好人中的极品好人,极品好人中的极品好人。
在我眼里,何为好?一个人能将自己的一生用十成的精力去为别人谋福利这算是极品中的极品好人,以此类推,好人最低的底线就是不损害别人的利益为前提。像文中所言的杨继盛,当其冒着生命危险弹劾严嵩的时候,早就把自己的生死已经置之度外,在牢狱里忍受着皮肉之苦,那种刚毅的性情,我想也是超乎寻常的。当人们想到文天祥的时候,就会想起明代的时候还有一位同样有着铮铮铁骨的杨继盛;当人们想到汉朝的周亚夫在牢狱中宁愿饿死也不屈服的时候,也会想起这位杨继盛。这种英雄人物,在不同的年代都会以一种异样的形式而展现,但是他们骨子里所透露出的个人气节和人格魅力是相同的。
或许,在这些英才辈出的时代,明代才延续了近三百年。此刻,我想到的是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这位貌似弱不禁风之人,却有着非凡的毅力。我想,就是从他逃出家门独闯江湖的那一刻起,才气就已经久住其身,记得在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时候,丁肇中还以反面的事例讲王阳明的格竹事件,当初我以为这位学者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或是脑子进水了,居然守着院内的竹子静守许久。而当王阳明用自己的军事才能打败敌人,以及传播心学的时候,不得不令我叹服他的才能,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如此之高,此刻,我会用一种景仰的目光来崇拜着这位先哲。人之轻与重,由此可见已经是重不可言了。
一代帝王的成就,孰能孰庸都显现在治国之上。不管是创业的朱元璋,还是可笑而又顽劣的朱厚照,那些评论的话语,都留给了我们后人。若有一天一个矫情的皇帝遇见一个剽悍的皇后将会是什么样子?是不是也如戚继光般这么震慑朝野呢?这位将领从来不打没有把握的战争,戚家军的名威已经波及五湖四海,还有那几遭贬谪的海瑞,在临死的时候还想着交代属下还吏部银两。古人英勇之时是极其可爱的,即便在生死关头也不会皱一下眉头。这些好人,或者说是好人中的极品,有着一种不可言语的分量,是不是在心海里承载呢?书中除了一些调侃的话语外,留给我的至少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让这些有着同样生存欲望的人一起于我同眠吧!
(三)追寻先哲的理念
所谓的先哲,我想不过是些群居者领袖而已。而恰恰就是这所谓的领袖,据有着独特见地和理念,在一些消烟弥漫的日子里,成了一种福音。事事都在超乎于常人的思维,在某些即将定论的实情中不会有所犯难。手臂挥舞的永远是力量和智慧的象征。
《圣经的故事》里所提到的先哲似乎很多,但是在他们未曾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先哲之时都是承载了很多让人所思的故事,雅各是如何夺权?他又是如何为了自己心爱的拉吉而付出努力的?甚至,雅各的爱情史,当他心满意足地带着自己喜爱的女人,并携卷着岳父的财产,回归故里的时候,我们在心底会浅浅的有点鄙夷和唾弃这个不择手段的家伙。但是,事实上人类的存活,或许就已经是这种偏执的定式,直至一天借用太阳的光辉,把自己霉烂的身躯示众。不管这种磨难多么的离奇和曲折,至少在历史的史册上能添上一笔重彩。
从雅各到约瑟,从约瑟再到死里逃生的摩西,到摩西登上比斯迦山的峰顶,俯瞰着约旦河谷,就这样孤独地死去时。我们会想,一代英勇的猛将,会如此惨烈地老去,在那些不曾被人瞩目的日子里,如同一潭清水这般悄无声息,在这个宁静的岁月里,将一缕不曾抚爱过的心痕保留到最后。那些后人们,煞费心思的、敲敲打打之后所形成一些威武的造型似乎抵过悔悟的过错。
这些,陈年的老史会被人们书写下来,印成史册,被人们一页一页地翻读,直至在没有甘露的日子里从心底渗出汩汩清泉。若说在众多的先哲中,摩西是较为优秀的一位,那么参孙算是先哲领袖中较为鲁莽的一位了。
参孙是马挪亚的儿子,从小就力量超凡,作为英雄的威武神勇是具有一定独特性的,凭借着自身的特殊武器,缺少了些许的智谋之下,却能成为统帅。人们常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或许在房龙的这部书中,参孙就是很独特的一位。他很有胆识,能将自己死敌的女儿娶来做妻子。由此后人给参孙的评价就是:爱情的象征。
当参孙因过度宠爱这位娇妻时,往往他的命运就会被身边的美女所操控。当这位英雄沉睡在美人膝下之时,她在心底揣摸着如何将眼前的这位猛士置于死地。当参孙的力量之发被大利拉悄然剃去的时候,那些撕裂的吼叫再也不会有任何的威力。就这样,这些恃才放旷的英才就会因此而永远泯灭。
在上帝赐予你神力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会因此而丧失自己的性命。我想:人们时常所说的文明是一种什么样的时代呢?就如同现在的文明吗?用一些武器去劫掠那些幼小而无缚鸡之力的人们?就像当年八国联军侵占中国并瓜分中国一样肆无忌惮地横扫利比亚吗?
“在真正的文明尚未到来之前,当前的野蛮就是文明。”这是我对文明所做的诠释。或许,历史就是要经历一些血肉模糊的时代,在那些安宁的背后都会有激流暗涌,风波四起。
如若说在耶稣还未曾诞生的时候,是耶和华掌控着整个教的理念,那么人们愿意将一些自己所期盼的和向往的事情,托付于此。不管这个神灵的威力到底有多大,他们宁愿将自己一些细微的想法于此共享。当耶稣到处传教善言,一些守旧者就会露出面目狰狞的嘴脸,一些鼓吹的力量就会纵然四起。
即便耶稣最终被钉在十字架上,不管那些复活的传说是不是属实,但是这种信仰已经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了,或许,此刻经历磨难的耶稣也会感到由衷的欣慰。
这些留下血迹的史实,着实地迷人,是因为它将先哲的光环摘取了下来,我能看到在光环其后面的血肉之躯……
很喜欢白岩松的一篇文《读书读久了,你总会信仰点什么》,或许,仅仅凭借白纸黑字说明不了什么,但是一本好书的影响是会由浅入深,不管自己对一些人物的定论源自于何种心态,即便幼稚到遭来别人的嗤鼻一笑,我相信,这就是一个人思维成熟的历经过程,也是书的魅力之所在。
在文字里穿行 在文字里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