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大语文”教育模式
方法一:以诵促读
经验一:三看三抓三品,力求读个明白:
所谓“三看”,就是“看作者,看标题,看注释”,所谓“三抓”,就是“抓诗眼,抓意象,抓关键词句”,所谓“三品”,就是“品语言,品艺术手法,品思想情感”。
如:《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标题——凉州词;作者——王之涣;注释——无;诗眼——怨;意象——孤城及折杨柳曲;关键词句——末两句;语言——朴实清新;艺术手法——借景抒情、用典;思想情感——抒发了边关将士的孤独和幽怨。
这就是根据“三看三抓三品”读出来的结果,这个过程很好操作,或者自问自答,或者相互问答,或者老师问学生齐答。无论用什么形式,都得逼着他们从这个规范的角度去读,让“三看三抓三品”的诵读法形成习惯。只要老师们想想历年来的高考鉴赏诗词题的那些个设问,这样的读法和习惯将会为考试带来怎么样的结果,那是不言自明的!
经验二,咬文嚼字,力求读出新意:
比如《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章。
对于这个“后”字,学生难以理解,作为教师,你当然可以说,这里的“松柏后凋”就是一个主谓短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做“知”的宾语。但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样讲有大多数学生会听不懂。但如果你给他朗读,给他清清楚楚地示范,然后再和他一起诵读陈毅根据这句话而写出的那首著名的诗: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诵读完成了,也能够背了,学生们就会清楚地懂得这句朴实之语后面深刻的道理了。
经验三,知人论世,力求读出境界: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初读,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在人迹罕至,飞鸟绝迹的群山之中有一条江,江上有一个老人,正在那里独自垂钓。这是三岁孩子都可以读出的内容。但如果多从那画面,那诵读出的凄凉意境,特别是从诗人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天地一色,苍茫空寂,一叶扁舟,一席蓑衣、一根钓竿,人景俱奇的画面中,有深意存焉。诗人曾参与过政治革新,失败后倍受排挤和打压,内心的孤独,政治上的失意,并没有把充满理想主义的诗人压倒,他依然故我,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人生理想。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苍凉天地间从容垂钓,这个形象正是诗人傲然独立,清峻高洁的人格写照。这首诗给我们的启发是:如果我们的心是热的,就可以独钓寒江。
初读读出的是画面,再读读出的是情景,深入地读,读出的是境界。而这境界,必须从知人论世、涵咏深思的诵读体悟中得来。
经验四,学以致用,力求读出能力:
“学以致用”,顾名思义,不必多说,引导学生熟读深思,广泛涉猎,深入思考,必能有所体悟,有所发现。像这样,读着读着,孩子就想看看相关的书了;读着读着,孩子就喜欢思考语言本身的东西了。
所以,家长必须做到———
让孩子每天读五分钟,别小看这五分钟,日积月累,就会变成一种习惯,就读得腹有诗书。
方法二:以写带读
因为写,他会知道自己语言的贫乏;因为写,他会产生对文字本身体悟的渴望;因为写,他要去广泛地看别人怎么写。因为写而爱上读书,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事实。
但写作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发表!
平时孩子们写的东西都是给老师或者家长看的,老师和家长看孩子作文的时候,往往是以质检员自居,对孩子的作文往往是横挑鼻子竖挑眼,这里不对那里也不好,你让孩子怎么可能调动起写作的兴趣呢?
要想孩子持续性地喜欢写,唯一的办法就是给他表现的机会。
谢天谢地,科学的发达,已经为学生表现欲的满足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博客的方式,让孩子们形成一个圈子,不断地往里面发表东西,让他们相互欣赏,共同进步,何乐而不为呢?
可惜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多少家长认识到其中的价值。
但这条路我们真得走下去,而且一定要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走下去,因为要过冬,最好的办法是相互取暖;要到对岸,最好的办法是团结奋战!
方法三:培养深阅读习惯
如果我们习惯于便利的超级链接,却常常懒惰于深入细致的思考;如果过多地依赖搜索引擎,却没有经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求索;如果我们总是沉浸于一键便可以得到答案的快乐之中,如果我们总是沉浸于那些明星的名人的琐事之中,那我们的精神就会被消磨,思想就会被弱化,我们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凭着书和文化滋养精神的这种习惯就是被丢弃,而丢弃思想文化的结果是自我的迷失甚至是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的褪化。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所描绘的那种读书的境界,便是一种深阅读的境界——“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样读下去,就可以让自己诗意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样读下去,就可以忘怀得失,安贫守静;这样读下去,就可以淡泊自守,宁静从容;这样读下去,就是可以始终把握自己,常常审视自己,不断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