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的意义
(一)吏服训雅,儒通文法
从比如说秦朝初年,代表官员的李斯,要搞郡县制。而当时的一个大儒,叫淳于越就要搞分封制。李斯就急眼了,干脆对秦始皇说,儒家喜欢引经据典,非议政治,所以应该把儒家的经典一把火烧掉。秦始皇就采纳了李斯的意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事件”。幸好当时民间有人偷偷藏了一些书,不然我们今天可能连《诗经》都读不到了。其实,从秦朝到西汉的这段历史上,“儒生”和“官吏”原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并且这两种人之间的关系还非常糟糕,甚至可以说是一对仇家,对此刘秀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叫做“尊儒”。刘秀即位后不久,他就建造了太学,还亲自在太学里讲学,和儒生们在一起辩论,旁听的有几万人,盛况空前。刘秀对儒生这么亲近,让天下人都非常眼红,其中也包括那些曾经对儒家不屑一顾的“官吏”。于是官吏也开始学习儒家的经典,想让自己看上去有文化一点。这就让吏主动向儒靠拢了。
第二件事叫做“吏化”,官吏的吏,变化的化,所谓吏化就是把儒生变成真正的官僚。在当时,想要做官主要是通过察举制度,就是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荐人才。通过察举当上官的人里,儒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刘秀建立了一项制度,规定地方官如果看上了一个人才,必须先让他做一个小官,让他熟悉一下行政工作,等到确定他能够胜任了,再向中央推荐。
刘秀做的这两件事,让斗了几百年的儒和吏在东汉开始主动相互接近。到了东汉中期以后,儒和吏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分得清了。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王粲的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写了一篇文章叫《儒吏论》,里面有一句话叫“吏服训雅,儒通文法”,就是吏也懂得儒家的学问,儒也精通官僚的技能。儒和吏就这样融合到了一起,成为我们熟悉的“士大夫”,士大夫政治也就定型了。
(二)打造出士族
刘秀的第一招叫做“怀柔”。主要是对豪族怀柔。刘秀的第二招,是“强化吏治”。刘秀虽然表面上温情脉脉,但其实也喜欢任用酷吏。第三招,给出路。东汉一朝,以清廉正直闻名,不畏强权的,跟外戚宦官斗争的人,大多还真就出身于这样的豪族士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