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读书让生活美好社会热点

读书‖从曾国藩身上悟“道”

2024-12-08  本文已影响0人  蒲公英_0477

文/梁树丽

孟云老师书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第一层是食色性也,第二层次是安全的生存环境,第三层次是人际交往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功名荣耀出、人头地,最后一个层次是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就是将自身的生命能量燃烧到最充分,把自己变成一个大写的人。

曾国藩30岁前是一个庸人,他和普通人一样,有着大大小小的许多缺点。他心性浮躁,坐不住。他天生喜欢交往,喜欢热闹,但是他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社交他读书的时间太少,有时间读书,心也静不下来。同时,他为人傲慢,修养不佳,听不进不同的意见,而且脾气火爆,但是30岁却成了曾国藩一生中最重要的分水岭,他开始了自己脱胎换骨的成长。

道光20年,他入京为官,不仅是曾国藩仕途上的起步,也是他一生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起点。因为在当时,作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北京,聚集了当时顶级的人才,曾国藩见到的多是气质不俗之士,往来揖,每每领略到清风逸气。

我们常说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所以环境是可以改变,影响和造就一个人的。

如果说30年前曾国藩人生目标只是功名富贵,光宗耀祖,但是结识了这些良友之后,他开始检讨自己,毅然励志自新,也就是在30岁这一年,曾国藩立下了“学作圣人”之治,开始了他最后一个层次的自我实现。

首先,他立下了坚韧不拔之志。曾国藩直接把目标锁定在了自我实现,也就是做完人。他认为,这一目标实现了,其他目标就自然而然能达到。他在给他的弟弟的信中说,不必占小便宜,要做一个光明磊落之人,如果做成了光明磊落的伟人,人生日用、建功立业自然也就不在话下。

我们经常谈目标的威力,因为当人立下了高远的目标,就会成为他一生的动力,促使他在很大的困难面前不苟且,不退缩。

有了志向,接下来需要的就是执行力。曾国藩的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脚踏实地地践行了自己的志向。

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之日起,曾国藩开始了对自己的生活。他的方法是“日课”。他每天从起床到睡觉,吃喝拉撒睡都进行自我监督,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监督检查自己的一举一动。他每天都会用工楷认真书写日记,细细回忆检索自己这一天的一切言行,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要甄别出来,记载下来,深刻反省,这是他的修身之方。

这类似于我们用笔赋能,当我们开始用文字行走的时候,我们就用文字拂去了我们思想的浮沉,我们就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坐下去,更多的反思自己,曾国藩也是如此,他通过写日课练就了过人的“研己”功夫,并受用终身,因此,他的进德修业,才迅速而有力。

曾国藩的第二个入手处是“师友加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成长共同体。为了得到加持,曾国藩将自己的日记送给朋友们阅读评点,以此交流修身的心得体会 ,在此后的漫长一生里,他都会写日记,并公之于亲人朋友,这一直是曾国藩最重要的自修方式。

但是曾国藩在立志自新之始,是相当急于求成的。比如说他立誓夜不出门,立誓不再与人吵架,但是他的性格的缺陷往往让他遭受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他意识到自我完善不可能一帆风顺,更更不可能被其功于一役。

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曾国藩体悟到,所有的人都是在失败挫折中不断修正,不断成长的圣人,他也不例外。领悟了这些道理,曾国藩便不再急于求成,他渐渐修正了自己的圣人观。

曾国藩知道了学做圣人是终生的事业,许多根深叶茂的缺点毛病,通过一时半会儿的猛火熬,不会彻底改掉,只有用一生的时间去温火煮,才有可能慢慢化解。

普通人自我完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是停顿和倒退,我们往往在困难面前会知难而退,可是曾国藩终生对“恒”最为用力,他也以恒字为最高准则,曾国藩做事从无恒到有恒,他经历了无数心灵磨难,但是他从来都不放弃,这是他的伟大之处。

普通人到了中年,性格已经固定,记忆力,学习能力下降,进取之心就逐渐懈怠,而曾国藩却终身处于学习进步之中。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

读完曾国藩的故事,再想想自己。这段时间,由于身体不太好,所以自己对学习就没有大的渴望,而且再有六七年自己就要退休,因此思想一直有躺平的想法。但是读完曾国藩的故事之后,自己又自惭形愧,我们应该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志向,不能止步不前,只想着眼前的苟且,我们可以走得慢,但是我们绝对不能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感恩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