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经典这种东西,不是你读就能读懂的,你要去经历,要去理解,然后某天突然想起来,再去翻翻书,回忆一下过去,突然就懂了,对上了。
第一次看《我与地坛》,看不懂;前几年两个朋友走了,一个抑郁跳楼,一个车祸,再看,突然就懂了。
1.
就算是同一个词语,不同时间的自己,经历过和没经历过,理解程度上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以前总以为要读书,不读书就没办法了解人生,后来才发现,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你只是单纯读了几遍书,记住了一堆的词语句子,哪里算得上读懂?
以前学习成语,刻舟求剑,总觉得他真真是世界上第一等的傻子,连船在河里的位置是不断变动的都不知道。
现在想想,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我们一次次想要回到过去某个时间,想找回失去的东西,想改变那场车祸,想阻止那场悲剧,却不可得。
什么是刻舟求剑?这分明就是无法挽回的遗憾。
还有掩耳盗铃,以前大家都笑他,后来笑不出来了。
那分明就是我们自己。小时候没考好,假装家长签字的自己;长大后离家求学工作,给家里打电话时的报喜不报忧;分手后微信聊天框的那一句“开启了朋友验证,您还不是她朋友。请先发送朋友验证请求,对方验证通过后,才能聊天”下的那一大片绿色的文字和旁边的那些红色感叹号……
以前觉得怎么会有人这么傻,后来发现是自己。
以前写过一首七绝,前半句忘了,依稀记得后半句:“今日雕虫堪自笑,当时掩耳盗铃休。”
2.
以前看百家讲坛,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经典这种东西,不是你读就能读懂的,其实是你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典相碰撞,相共鸣后,你所感悟出来的。”
深以为然。
小时候学习历史,就像在看一篇篇故事。长大后再看,恍然开悟,许多原来不理解的选择也就懂了。这中间的这段时间就叫做经历,很多事情都能够在这段时间找到关联。
论语有言:“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而现实是,生而知之者几乎未曾听闻,学而知之者少之又少,世间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
天才生而知之,高人学而知之,普通人遇困而学,方能知之。这个困就是人生的经历,人生中让你能有所触动,有所感悟的经历。经历过后,当年所学涌上心头,方才看懂。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经历了一些事,突然回想起当年学过的那句话那首诗,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
所以说很多有意义的事情都具有滞后性。
3.
以前总觉得恍如隔世只是一个成语罢了,但是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倒是真的把这个词语好好经历了一下。
想在想起那段时间,都有些不真实的感觉。
就像是以前上学时学的背的那些诗词,长大后,出去走了一遭,去了诗里的地方,到了现在的时间,才突然明白。
小时候背东西只感觉枯燥,什么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现在亲身体验过后,才明白其中真意。
前不久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一段话:“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这句话我们读过很多次,也背过很多遍。以前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背,却始终不能理解,笑嘻嘻的觉得诗人矫情。我们在笑,我们一直在笑,我们说好了要一直笑下去,可是为什么,我们笑着笑着就哭了呢,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当时只道是寻常。
4.
王勃说,“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滕王阁序,全篇背诵,当初背来背去,滚瓜烂熟,后来离开家乡一个人在济南求学工作,那种感觉一下就上来了。
游子漂泊,这是一条孤独的道路。这路很长啊,长到我一眼望不到边。
以前看《茶馆》、《骆驼祥子》、《活着》,也就是看个故事,没啥感受。如今上了4年班懂了。当时读书的时候觉得他们不努力。现在想想,还是自己太年轻,太浅薄了。
“祥子,你买车的钱攒够没啊?”
攒不够的。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以前都持着一个观点:“祥子到死都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
可现在,我又有了新的看法。
祥子是知道自己攒不出买车的钱的,但是他还是要活下去的,做人不能饿死,所以他别无选择。买车只是他为自己编织的一个梦,没有这点希望,他早就垮了。
以前我们看别人的书,看别人的经历,到后来,我们自己的经历就是一本书。
最可笑的就是杞人忧天这个成语了,小时候总是觉得天又不会塌,不知道他在胡思乱想些什么,直到现在我才发觉自己是那个杞人。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我们念的时候简单,理解以后才知道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