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摄影视觉系

玛格南70周年摄影实践工作坊导师Christopher Ande

2017-09-07  本文已影响237人  徕摄街头

有一位玛格南(Magnum)摄影师,

他曾经深入战地,作品获得罗伯特·卡帕金奖、荷赛奖,得到普利策奖提名,却又毅然离开了报道摄影;

他说相片唯一有趣的地方是情感,于是他提出“体验式纪实摄影”理念,把激情融入到影像中;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他在时尚摄影和名人肖像等领域如鱼得水,镜头里是奥巴马和Lady Gaga,却更愿意通过个人创作突破既有的摄影语言;

他的摄影没有花招,他就是克里斯托弗·安德森(Christopher Anderson)。

10月9日至13日,安德森将来到深圳,在第二期“不一样的视界-玛格南摄影实践工作坊”中,与同为玛格南摄影师的亚历克斯·马约利(Alex Majoli)共同担任导师,分别带领12位学员在创作中找到自己的摄影语言。本次工作坊由大乾艺术和玛格南联合举办,是玛格南在中国举办的70周年纪念活动之一,目前已开放报名,详情链接(http://www.iuif.asia/8)或点击阅读原文。

与摄影的邂逅

安德森出生在加拿大,并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小镇长大。大学毕业后,家里一个朋友把他介绍到《达拉斯新闻晨报》(Dallas Morning News),做暗房冲洗和印制图片的工作。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一个夏天过去后,初生牛犊的安德森决定要以拍照片为生。1993年,他终于被一家科罗拉多州的小报社雇佣做摄影师。两年后,安德森离开报社成为一位自由摄影师。1996年,他进入到美国第三大新闻杂志——《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成为一位签约摄影师。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这份工作让安德森达成一个梦想,即以摄影师的身份走出美国的国门:俄罗斯的经济危机、巴基斯坦的阿富汗难民情况、玻利维亚总统埃沃·莫拉莱斯的竞选等。这是安德森摄影生涯的第一个阶段,靠工作和自学成为一位报道摄影师,并提供有新闻价值的图片给新闻机构。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1999年的海地难民船事件,成了他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可以说没有它,也许就没有现在的安德森。

沉没的“信仰上帝号”

当时,安德森跟随44名海地难民搭乘一艘22英尺(6.7米)长的土制木船“信仰上帝号”,试图非法偷渡到美国。不幸的是,在途中,船沉了。随着船开始下沉,船上的人开始平静的互相道别,介绍安德森上船的海地人大卫(David)对他说:“克里斯(熟人对他的称呼),你最好现在就开始拍照。我们只能活大概一个小时了。”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于是,我不假思索的开始拍摄。”后来,安德森在采访中提到,“最后一刻,美国海岸警卫队救了我们。安全回到家里,我回忆当时的情形,问自己 ‘为什么拍摄一些可能谁都看不到的照片?’我唯一能找到的解释是,拍照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向自己解释这个世界,而不仅仅为了传递表面的信息。”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这组被他称为“体验式纪实”的相片让他赢得了罗伯特·卡帕金奖,也让他得到了《新闻周刊》和《国家地理》杂志的长达10年的合约。

但传统报道摄影所强调的客观性经常困扰着他,因为他的“体验式纪实”是基于摄影师的个人主观性,需要拍摄者在事件中有体验、有感受,通过相机拍摄他对这个世界的体验和情感。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挣脱报道摄影

在2009年,安德森继《非虚构》(Nonfiction)后,出版了第二本摄影书《国会大厦》(Capitolio),让困扰的他一吐为快。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虽然书里充斥着黑白交织的影调、夸张的戏剧情节等报道摄影的特色,但就信息的传达而言,却完全没有采用报道摄影突出重点信息的做法。相反,图片的内容充满模棱两可和混淆的观感,编辑上也参考了电影语言。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在书中,安德森想要表现的是委瑞内拉当时的混乱,以及他作为一个外来者所感受到的一切。正如他说的:“嗨,对这里发生的事,我是半点都不懂,但它们带给这个国家和人民的变化,我是有感受到的,我也遇到了那些当事人。” 此书曾被德国卡塞尔摄影书节把本书列为2010年最佳摄影书之一。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2010年,他被《纽约杂志》聘为第一位常驻摄影记者。而孩子的诞生以及好朋友、英国著名战地摄影师蒂姆·赫瑟林顿(Tim Hetherington)在在拍摄中的不幸罹难,让安德森决定从报道摄影“退役”。

情感是相片唯一有趣的地方

在这两年里,安德森拍摄了第三本摄影书《儿子》(Son)。这是一封安德森写给他的妻子、儿子和父亲的关于爱的信,是一次对生活、死亡、迷失和新生的冥思,也是一次在多年战地报道后对自我的精神治疗。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他在采访中说:“当你在动乱的战区看到那些被折磨的人们,你会问你自己,‘拍摄这一切是为了什么?摄影又有什么意义?’当回到家,双手抱住自己孩子的一刻,你明白到这就是答案。你需要去懂得父母背后所有的恐惧和爱。”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儿子》之前的作品,他进入的是陌生人的世界,理解的也是别人的世界。在《儿子》的拍摄中,他明白到: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人与人之间开放式的情感互通,其实就在家里。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2013年,这本凝聚安德森对家人的爱的摄影书终于出版。隔年,脱离报道摄影的安德森,开始新的摄影项目《竞选演说》(Stump),为美国政坛的名人拍摄肖像。这些极度靠近的肖像,混搭黑白与彩色,评论性的反映出美国复杂的政治舞台,直射他们竞选美国最有权势的政治地位时,内心强烈的情感波动和心理变化。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2015年4月,安德森正式卸任《纽约杂志》常驻摄影师职位,拍起了更多的商业性摄影,比如为《时尚》、《观看》、《纽约杂志》等杂志拍摄时尚广告、好莱坞名流肖像。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此外,因妻子是法国人,安德森经常会去法国,得以深入了解并拍摄这个浪漫与激情的国度。这些作品构成了他另外一个拍摄项目《蓝白红》。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2017年,安德森一家搬离纽约,定居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在那里,安德森继续拍摄自己的家人,延续《儿子》中私摄影式的创作。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Christopher Anderson/Magnum Photos

走进安德森的首场工作坊

从安德森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逐步建立自己的摄影风格,也可以看到他如何突破自我,这种过程并不轻松,但却是一位摄影师成长的必经之路。玛格南工作坊正是旨在帮助摄影师们突破自我的瓶颈,建立起个人的视觉语言。

【玛格南70周年特别活动】

认识专业摄影的真正面貌

构思、执行一个摄影项目,在工作坊期间完成一组作品

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升拍摄技巧和方式

导师一对一分析每天拍摄的作品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

以组照的视角筛选、编辑作品

寻找和建立独有的摄影语言

工作坊+Live Lab

两位玛格南导师将于2017年10月14日至29日参与到玛格南70周年特别项目“Live Lab”驻地实验室中,在深圳进行为期14天的驻地创作,并在深圳“万象天地”驻地实验室中全面进行作品的制作、编辑和展示。深圳是亚洲唯一举办“Live Lab”的城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