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殡之森》浅析河濑直美个人风格

2019-09-26  本文已影响0人  鹿七说

作为 20世纪90年代 “新日本电影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人物,河濑直美拍摄的作品不仅类型多样,而且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她的多部作品在戛纳国际电影节斩获奖项,而她本人也因此被称为是“戛纳电影节的干女儿”。作为日本当下最具国际声誉的独立女性导演,她的个人风格在2007年斩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作品《殡之森》中,近乎完整的体现出来。

通过《殡之森》浅析河濑直美个人风格

《殡之森》的故事发生在奈良北部乡间的一个智障中心,痛失爱子的年轻女主真千子是智障中心的一名服务人员;痛失爱妻三十年之久的男主茂树是智障中心的一位老人,长久以来他沉浸在失去妻子的痛苦之中。某天茂树决定去远方的森林去给妻子扫墓,真千子作为他的陪护人员与他同行,两个内心痛苦的人在一路上的相依相伴中,内心的伤感得到了平复,也获得了关于生命的意义。

通过《殡之森》浅析河濑直美个人风格

主题选择与导演个人经历息息相关,以家庭和“生、死”为主题,关注小人物的世界。

《殡之森》中男女主双双破碎的家庭,茂树失去妻子后孤独无依的生活在智障中心;真千子的孩子夭折之后与自己的丈夫离婚;生活在智障中心的每一位无依无靠的老人……无不体现着河濑直美对家庭题材的偏爱,无一例外的,这些家庭都不是幸福完满的,而这些残缺的家庭都隐含着她年幼时双亲离异带给她的伤害。

森林中的经历让茂树和真千子参悟了生与死的禅意。影片开始时二人尚且沉浸在亲人逝去的悲痛之中。在影片的最后,茂树亲手埋下写给妻子的信,真千子也在透过繁茂绿叶倾斜下来的阳光里,在八音盒里飘出的娓娓道来的音乐中,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或许失去万分悲痛,但活着却也足够美好。

影片的主人公都是普通人,主人公茂树和真千子表露出来的的情感亦是人之常情——亲情。普通的主人公、普通的情感,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虽没有高潮迭起的快感,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动。以小见大,用两个人的故事带给观众诸多思考,关于这一点,河濑直美的作品《澄沙之味》与本片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殡之森》浅析河濑直美个人风格

自然光、长镜头等无不体现着河濑直美独特的电影美学。

相比当下盛行的,导演通过人为打光让画面更富有吸引力的方式,河濑直美似乎更喜欢将自然光运用到极致。《殡之森》中不仅用自然光来展现奈良原始森林的美,而且运用自然光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将现实与虚幻毫无违和感的连接起来:在绿意浓烈到近乎阴翳的森林之中,茂树幻想妻子出现并与之共舞。河濑通过大片自然光的倾泻将茂树幻想中的两个人包围,用自然光修饰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空间跨度,减轻了两个空间之间的突兀感,便于观众理解剧情。

无论是被大众所熟知的《澄沙之味》,还是受众没有那么多的《殡之森》,都显得有些沉闷。不依赖剧情来推动影片的发展是沉闷的原因之一;河濑之美本身对长镜头的偏爱是原因之二。在影片《殡之森》的片头部分,首先用一个时长28秒的长镜头预示故事发生的地点——森林,然后用一个时长一分钟左右的长镜头来交代本片故事的最初——茂树的妻子去世。这两个固定长镜头,虽然前者用于交代环境,后者用于交代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是都体现着河濑直美宁静、优雅的个人美学风格。

通过《殡之森》浅析河濑直美个人风格

无论是题材选择上对故乡奈良的偏爱,还是对宁静、细致的长镜头的喜爱,无不体现着河濑直美作为女性导演细腻、念旧的特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