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历史文化传承
主持人:如果没有教育,我们历史文化的根脉会不会断掉?请李老师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答:三千年来,中国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不要以为只是《史记》的功劳,《史记》以前我们有《竹书纪年》,有《尚书》,还有各种官方文献。这就有一个问题了,这些信息是怎样传流下来的?在商周时代,朝廷就设有史官,负责记录帝王家的历史。但那个时候,“学在官府”,也就是说,识字写字是史官的专利,能够识字写字的人凤毛麟角。他们是朝廷出资养着,世袭的。老子做史官,儿子还做史官,子子孙孙做史官,工作就是替皇家管理历史档案。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孔子、荀子、墨子开办私立学校,聚徒讲学,有教无类,文化下移,“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孔子教学生六门课程——诗、书、礼、乐、卸、射、数。狭义地讲,“诗”“书”和“礼”是典型的历史文化教育。广义地讲,六门课程都是历史文化传承。从源头起,教育就与历史文化传承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个传统以后就从来没有变更过,“天下文章,莫非文史。”直到晚清,洋务运动以后,西学东渐,我们的教育课程才揉进了数、理、化,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教育,历史文化的传承就一定会中断。原始部落里,有刻木记事,结绳记事,部落发生了大事情,在竹木上刻一个凹处,在绳子上挽一个结,然后口耳相传。时间长了,仍然是一个模糊。研究西域历史,玄奘和尚写的《大唐西游记》是重要依据。柬埔寨人研究吴哥窟,宋代出使真腊使者周达观写的《真腊风土记》是重要依据。我们中国人写的书,为什么外国人要拿去做依据?因为他们教育欠发达,文化在代际之间断裂了,无法进行传承。
关于教育的历史文化传承,古代私塾里做得比较好,写给儿童的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里就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简直就是历史文化知识教育了。教育的目的很单纯,读圣贤书,学校就是培养这个,学校就是传承这个。从那里走出来的学生,其国学功底(中国历史文化)是深厚的。长衫一穿,子曰诗云,先生的样子就出来了。
现代社会,教育功利化越来越突出,以为学生上学读书就是学习教科书、写作业、考试,把文化传承这一重要功能严重缩减了,这是学校教育的误区。人是历史的产物,割断历史,就会导致虚无。不懂诸子百家,不懂唐诗宋词元曲,不懂明清小说,不明白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不过是披着黄皮肤的外国人。真正的中国人,是以上这些东西丰满起来的。你必须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内涵,有了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仍然是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