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善于解决问题的朋友给我的启发
在北京认识两位善于解决问题的朋友,他们思考的角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第一位朋友非科班出身在传统行业做了挺久,后来又做了一段时间的新媒体运营突然摇身一变成了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的产品总监,由于交互设计方面他不是很在行,偶尔会拿着产品的原型或者视觉图来和我一起探讨一些交互问题,让我给些建议。有次听他说起面试这份工作的过程,他和几位40岁左右的老板、投资人一起吃饭谈笑风生定下了这份工作。我非常好奇他与老板或者权威人物沟通的时候居然不会怯场或者紧张,老实说我还有身边的几位朋友去面试也好,去相亲也罢或者和领导汇报工作都会紧张怯场甚至做出一些像小孩子一样幼稚的逃避行为。我拿弗洛伊德的理论分析童年阴影,也去看了些励志书籍、知乎答案做一些正面心理暗示之类的方法,但是一直没能彻底解决这个困扰。他说“我从来不会怯场,当时我就是想着和老板聊得投缘,想要拿下这份工作,没有去想紧张这个事情”。这句话给我触动很大,对目标有强烈渴求的人,只会关注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没有其他精力去关注其他东西。就比如他现在之所有会找我聊聊交互方面的事情,其实目标是放在如何打磨好他的产品,在自己没有这方面能力的情况下,寻找靠谱的外援能更接近目标。
第二位朋友是我离我最近的励志偶像,他高中没毕业从一个不知名小县城来北京打拼,七八年下来月薪翻了10倍,自考了本科还在谋划着出国读研。每次我心情很失落对未来迷茫的时候总喜欢去找他聊聊天,听他讲起以前做体力活在县城各种没契约精神奋斗成现在成为互联网设计高手的历程,我也会受感染然后热血沸腾接着去奋斗。当然有如今的蜕变不仅只是一腔热血,肯定有一些方法和技巧,所以我会问他一些如何专注的学习、怎么样理财才能攒出国留学的钱、如何每跳槽就大幅度涨薪等等问题,每次他的回答都非常简单,都是一句“想想办法呗,办法总比问题多”,多次追问以后发现他所说的办法和书籍还有网上看到没有任何不同。以前我还认为他藏着什么秘而不宣的“武功秘籍”,现在回头再想,有价值的是他每次遇到问题时努力寻找方法的这个积极态度,方法论和技巧市面上已经足够多了,只要积极的去尝试,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这两位朋友的思考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有时候会刻意的训练,遇到问题的时候,假如我是他们,这时候他们会怎么思考呢?比如罗辑思维公众号每天都会推送一段1分钟的语音消息,很多人好奇的询问罗振宇是怎么做到每次发语音都能精确到60秒。假如我的这两位朋友遇到这个问题,估计他们就会思考:我现在的目标是每天发60秒的语音,那么我要怎么样才做到呢?或许我可以卡秒表先录几次试试,如果第一次超过60秒那我第二次减少内容或者加快语速,如果又少于60秒那就多加点内容放慢点语速。事实上罗振宇后来回答就是用的这个方法,多训练几次就能做到,没用什么神奇的工具或者魔法。
诸位读者不要以为我今天写了篇和交互设计毫无关系的鸡汤文。以前我看到一些做的非常精美的高保真动效或者交互说明文档,都会留言问作者这是用了什么工具做出来的。现在我觉得这个问题很不过脑子,我的目标是向我公司团队成员更好的传达和落实交互方案,精美和高保真只是达成我目标的一个方法,未必是最好的方法,假如我采用了精美和高保真这个方法实现传达和落实方案的目标,那么精美和高保真成了路途中的一个子目标,要完成这个子目标,比起问更好的工具(只是解决方法的一小部分),还不如问怎么提高自己的排版和视觉设计能力(解决精美和高保真问题的关键因素)呢。自己对目标更清晰以后我在采用方法和工具上会更加灵活,例如团队成员不多又坐在一起办公的情况下,我会直接在白板上绘制简单的草图配合讲解和反复的口头沟通让团队成员理解我的方案。假如遇到团队异地办公又要向不懂设计的大BOSS汇报工作成果时,我就会撰写详尽的文档;做精美的PPT和高保真动效,保证即使不方便电话沟通的情况下他们也能理解我的方案。
我现在觉得市面上那些宣扬各种完整科学的交互设计方法论和展示各种精美的交互输出物某种角度上来看是有害的,没有清晰的定义自己的目标之前,拿着方法论和输出物就像是手里有把锤子,看什么都觉得是钉子。现在回头问问自己,真的每次做交互设计的时候都需要绘制流程图和信息架构(思维导图)吗?绘制这些图的目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