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古代文化

『读史记』不作死,便不会死

2016-12-26  本文已影响103人  东方佳木

司马迁在《史记》里清晰表露了他的治国理想。

尽管我刚刚读到《周本纪》,粗粗总结了一下,发现太史公理想的治国之道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

1、王有德

“德”在《史记》里被抬到了很高的地位。

在司马迁的笔下,

“德”通常与“治”连在一起。

有德的帝王,便会四海归心。

最典型的比如汤、比如周文王。

在《史记》看来,帝王首先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

高尚的道德,会教化百姓。

比如舜,

他耕作历山,历山的农民便开始礼让田界;

他捕鱼雷泽,雷泽的人都把房子让给别人住了;

他黄河边DIY陶器,那里的陶工生产的陶器便没有了残次废品;

——司马迁认为,

这些,当然都是他道德光芒感召的结果。

同理的还有,西周在周文王的感化下,全国人民也是礼让田界,尊老爱幼等等。

大约在太史公看来,假如帝王能以身作则,让全国人人都是道德模范,这个国家,自然大治。

2、施仁政

更主要的,一个有“德”的帝王,

治国的时候,当然是要施仁政。

司马迁在《殷本纪》和《周本纪》里并没有具体描述几位道德模范的帝王如何施仁政,但有一些事迹还是可以略为证明。

比如,周文王曾经向纣王献出洛西之地,只求废除炮烙之刑。

当然,西周大力推广农业,让百姓丰衣足食,亦是一大仁政。

总之,有德之君,自然爱民。

3、国有礼

以德服人,施政以仁,够吗?

至少司马迁看来,还要有“礼”。

礼是儒家认为的社会行为准则。

人人都要按照一套既定的准则来行事,

才能尊卑有序,各安其位,整个社会井井有条。

上述三个部分是治国之核心,

如果统治者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到位了,

仍然有诸侯或百姓不服,

那怎么办?

那就打他、惩罚他!

所以,武力或刑法在太史公看起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史记·周本纪》在周穆王要讨伐犬戎时,他的谋士祭公谋父长篇大论进行谏阻,充分表达了上述观点:

祭公谋父说:“先王对百姓,都是通过劝勉让百姓道德纯正,性情纯厚;同时改良生产工具让他们富裕起来;用礼法教育他们,让他们明白啥是好的啥是坏的。”

“先王的制度,国都之内五百里的范围叫甸服,甸服之外五百里的范围叫侯服,侯服之外五百里的范围叫宾服,蛮夷的区域叫要服,戎狄的区域叫荒服。甸服的王孙子弟要每天祭祖,侯服的诸侯要每个月进京一次随祭周朝先王,宾服的诸侯要每个季度进京一次随祭周朝先王,要服的蛮夷之族要每年进京一次随祭周朝先王,荒服的戎狄之族要在每个王去世的时候进京参加葬礼。”

“近畿王族不参加祭祀的,天子须反省自己;侯服诸侯不参加祭祀的,天子须检查自己的号令与言论;宾服诸侯不参加祭祀的,天子须整顿政令教化;蛮夷不按年进贡的,天子须进一步端进名分;戎狄不来参加周王葬礼的,天子就要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了。”

——总之,不管谁出了问题,天子要做的,就是首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如果自己确实无懈可击了,而这些王八蛋还不识抬举,这个时候才可以处以刑罚,或进行讨伐或谴责或警告。

我们先不管司马迁提出的这一套治国之道好不好,至少,我对这种思维方式是非常赞赏的。

这用大白话说就叫做“打铁还须自身硬”。

打不了铁,先反省一下自身的硬度够不够,而不是急着去责怪铁的品质有问题。

所以《史记》在评价国运兴衰的时候,常常是从天子的“德”或“王道”的角度来思考。天子失德了,王道缺失了,国运就衰了。

比如,周朝建立时轰轰烈烈,圣人辈出。

周武王之后,

成王和康王联袂上演了一段“成康之治”。

成王当然因为自小受周公教诲,素质不差。

康王即位,召公、毕公鼎力辅佐。登基时,二公便率诸侯申告康王,说文王、武王创业不易,你一定要节俭,不要太多欲望,要敦厚守信,等等等等如此这般,把康王训了一顿。

康王还真听进去了,作了一篇《康诰》,

以文王武王的事迹来自勉并告诫臣下与诸侯。

于是“天下安宁”,四十年没有动用过刑罚。

但成康之后,昭王即位,就不行了,司马迁的说法是因为“王道微缺”。

莫明其妙跑到荆楚之地去打仗,死在那儿,连讣告都不好意思发出去。

昭王之后,著名的旅行家周穆王即位,一上来就要打戎狄,于是上述的祭公谋父唾沫横飞说了一大堆,说人家戎狄没招你没惹你,更没有任何失礼的地方,你没事耀武扬威秀肌肉干什么,累不累啊?

但周穆王不听,还是打过去了。

仗是打赢了,然而,

从此戎狄部落再也不听你的了!

尽管,周穆王还制定了一套非常完备的刑法,但没用,刑法救不了国家。

周朝就这样开始一代代没落了。

——都是自己折腾的!

命苦不能怨政府,点背不能怪社会。

话糙理不糙。很多时候,

我们确实都是被自己给作死的。

是的,我们现在也正在作死自己。

生意很难做了,一窝蜂去互联网+。

你自己产品不好,

还在山寨、抄袭、模仿,互联网+个毛啊!

为什么国人纷纷抛弃国货,

走出国门,让钱给老毛子去赚?

因为我们的产品是基于物质贫乏时代的生产逻辑,

只能满足基本的需求,满足不了有钱起来的国人,对事物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一件衣服,并不是可以穿就行了,还要够时尚,个性化、还要附着某种文化内涵。

不再缺吃少穿的时代,

人们的消费主要是精神性消费,

而产品本身,仅仅是精神诉求的工具与渠道。

所以,生意不好做,并不是没有市场,

而是你的产品,满足不了市场了。

人家两千多年前的古人都明白的道理,

一个帝王治国,先让自己成为明君,

一家企业生存,先让产品成为作品,

用匠心精神,以毕生之力,

生产有情怀的作品,

有人文追求的作品,

让产品的品质跟上生活的品质。

这大约才是我们接下去要做的事情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