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阅读的目的

别回避,学区房才是“寒门”家庭心中最深的痛

2018-05-02  本文已影响16人  教育小札

丁丁父母的焦虑

丁丁全家最近正为是否购买学区房的事感到无比焦虑。

丁丁已经四年级了,在一所堪称其所在城市(二线重点城市)里最好的私立小学读书,成绩中等偏上但并非拔尖。家里现有住房位置、社区都很不错,但其中学学区却算不上优质。丁丁的初中教育有三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最为理想,是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被这个城市最好的外国语中学优录;第二种是优录失败,但能考取其它不错的私立中学;第三种是在所属学区上学。

丁丁父母的焦虑在于前两种可能都无法确定,存在着很大的随机性。他们盘算着,如果能买一套优质中学的学区房作为“备胎“,无疑是最为稳妥的选择。但在这个城市,最高的学区房价格已近10万/平米,一线学校的学区房价格普遍也在6-7万/平米,一套60平的“老破小”学区房总价基本在400万左右,按照当地房产交易政策规定,首付至少八成,需要300万,贷款利率也缺乏优惠。这一笔钱对于这个可称中产的家庭来说,不可不谓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更何况还要支付孩子各种课外辅导培训、游学、比赛等等费用-------

学区房是“重点学校“和”就近入学“制度的交叉产物

学区房是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是现行教育资源配给体制下的一个独特的现象,是地产邂逅教育的结果,是“重点学校“制度和”就近入学“制度的交叉产物。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并且在教育经费、行政、人事等方面对一些学校予以政策倾斜,建立了不同层级的重点学校。据考证“重点学校”政策起源于1953年。1953年5月1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教育工作,在确定“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时提出“要办重点中学”。随后数年,建设重点学校的力度逐渐加强。例如,周恩来在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提出“首先集中较大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以便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迅速促进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提高。”三年后,教育部颁发《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明文规定,要求各地选定一批重点中小学,集中精力办好一批“拔尖”学校。1978年制定的《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1995年国家教委下达《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评估验收1000 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通知》都在进一步加强重点学校的建设。这些重点学校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来源等方面得到资源的倾斜和优先发展。

直到 2006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出台,明确规定为了“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其第 22 条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以法律形式进行规定本身表明国家已经注意到重点学校建设,使得学校间出现显著差异并导致了一系列后果。但一直以来的教育资源的倾斜以及师资力量的累积,使得一部分学校明显有着更高的教学质量,深得家长们的青睐。有学者研究表明:北京市教委指定的 40 所市级重点小学在 2000 年被取消了,但十多年来,这些小学仍然被认为是教育质量最好的小学。

学区房的产生与国家“就近入学”的政策紧密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中规定:具有本市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就近入学的范围,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布局以及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分布状况合理确定,并向社会公布。学区是地方教育部门为实施义务教育的就近入学规定,以户籍为依据对城市居民区学生入学资格的一种划分。这一规定与“重点学校”政策结合的确使住房成为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


学区房房价坚挺,学校越好,房价越高

社会竞争空前激烈,中国家长一向有着浓重的“望子成龙“心态,为了使孩子不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而不惜花费重金购置属于重点小学或著名小学学区的房产。优质学区不仅能让孩子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更因其靠近学校的便利性,有利于家长管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提高孩子学习的效率。同时,学区房还是个优质的投资品,因为其特有的稀缺性,其价格上涨幅度远高于其它房产。

以北京为例:14个区县均价趋势为学区房均价>经典楼盘均价>各区县均价>非学区房均价。从全市来看,也有同样的特征,北京学区房均价为 65592 元、经典楼盘均价为 63746 元,全市均价为 57035 元,非学区房均价为 24249 元。这些表明,学区房可以提供重点学校入学资格的特有属性,是影响房价的最主要因素。(注:房价数据为2017年11月即时统计数据)。大多优质学区房均价已超过10万/平米。

再以南京为例,有定量研究表明:重点小学会给其周边二手房带来14.12%的溢价,省实验和非省实验小学的学区房溢价分别为18.69%和10.81%。


学区房愈加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百度新闻”搜索结果显示,从2003年1月1日至2008年1月1日,总共只有97 条新闻标题含有“学区房”,但从2008年1月1日到2010年1月1日,共有702条相关新闻,2010年及以后更是飞速增加,2010年全年达988篇,已经超过前两年之和,而2011 年却接近其100倍,接下来的2年也毫不示弱,到 2014年其数量接近20万条。

学区房的存在使得“学业竞争“最终演变成”资本竞争“,阶层固化趋势明显,寒门已然难出贵子

套用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法兰西学院院士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理论,学区房中的教育资源竞争,实质是在教育场域中的一场资本竞争。“学区房热”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个以经济资本争夺文化资本的过程。学生通过家庭的经济资本购买学区房以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实现了经济资本向文化资本的“兑换”。

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富家子弟生存压力较小,而且可以通过接受父母经济资助购买学区房而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相比之下,工薪阶层子弟甚至是农民子弟不仅面临较大的生活重担,而且无法获得父母在经济上的资助。因此,因“就近入学”制度而愈演愈烈的“学区房热”不仅没有解决教育的不公平,反而更大程度上导致了教育不公平现象,造成阶层流动的巨大障碍,形成阶层固化。

有学者指出:“优质教育资源长期掌握在部分人手中,特别是在经济上占优势的个体。争夺学区房成为有钱人的游戏,而在经济上处于弱势的个体在游戏开始就丧失了参赛资格。借助经济资本掩饰对优质教育资源不合理的占有,其背后更体现的是阶层固化的趋势。”要实现教育公平,实现“寒门也能出贵子”,学区房问题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这绝非危言耸听。近年来,寒门学子上名牌大学的概率一直在逐渐缩小,更有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20 世纪 90 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跌至一成多,清华大学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2017年,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令人震惊的话:“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多校划片——教育部的努力和北京东城区的积极尝试

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 2017 年19个副省级以上重点大城市各区(县)要实现100%的小学、95%的初中划片就近入学,每所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经审批的初中特长招生比例,控制在区(县)初中总招生人数的 5% 以内。

这19个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5 个计划单列市(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和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沈阳、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济南、武汉、广州、成都、西安)。

针对“学区房”被热炒等现象,教育部要求,各地要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群众择校冲动强烈、“学区房”问题突出的地方,稳妥推进多校划片(随机摇号、派位),新旧片区变化要设置合理的过渡期限。要落实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不低于50% 的要求,并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倾斜。

今年4月,北京东城区2018年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出台,政策明确提出,根据学位供给情况和户籍、房产、居住年限等因素,积极稳妥探索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的入学机制,引导入学预期。2018年起,东城区教委将对适龄儿童入学登记的实际居住地址及适龄儿童就读学校实施记录,自该地址用于登记入学之年起,原则上六年内只提供一个入学学位(符合国家生育政策的除外)。入学登记的实际居住房屋不动产权证书为2018年6月30日后取得的家庭,自2018年起该家庭适龄儿童将通过电脑派位的方式在东城区内多校划片安排入学。


教育拼的不仅是孩子,更是父母——由印度电影《起跑线》所想到的

“即使变成自己讨厌的人,也要让孩子获得最好的教育”,印度电影《起跑线》日前在国内上映,海报上的副标题让不少中国观众心为之一动。影片自上映以来票房持续走高,首周末票房超过1.41 亿元。

父亲拉吉和母亲米塔为将女儿送进名校幼儿园费尽周折。先是搬进高档学区房,欲跻身上流社会,名校面试失败后,盯上了贫困生名额这条“小道”,假扮穷人住进贫民窟,终于骗取贫困生名额。云泥之别的生活,引发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升学“变形计”。片中许多场景极能引起国人共鸣。比如,搬进学区房后,父亲去名校幼儿园排队报名。天色未亮,“长 龙”已排起,占位的睡袋和板凳东倒西歪。母亲苦学英语,以期融入上流社会,为女儿的未来打造光彩的“朋友圈”。又如,在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里,夫妇俩四处祷告-----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引发的争论尚未远去,这部电影又一次展现了荆棘丛生的教育之路。然而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其背后依然贯穿着一个不变的真理——父母所拥有的格局(认知和思维高度)、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和能力(包括思想、知识、素养、技能)方是塑造孩子未来最重要的前提和土壤。你的优秀和强大,才是孩子成长和成就真正的推力和后盾。(文:午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