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西X简书 | 儿时的年味齐悦预选优秀稿件齐悦梦想大型社群

儿时的年味 | 美食和大秧歌

2019-01-13  本文已影响4人  天籁细语
图片来自网络

说起过年,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小时候盼过年,长大后怕过年。但无论盼与怕,时光在流转,一年又一年,过年总是寻常百姓家喜庆祥和的日子。

-1-

进入腊月,年味渐浓。如今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年代,超市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吃穿用品,人们早已司空见惯。新衣和美食再也不是过年的专属。

记忆深处,母亲熬的腊八粥,父亲做的熏肉,就是那绵长浓郁的年味。牢牢吸引着我的眼球,牵动着我的味蕾 ,对过年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小时候,对过年的期盼,是从母亲做的腊八粥开始的。腊八之前,母亲会精心准备腊八粥的食材。也就是搜罗家中能够用来煮粥的米和红豆,从供销社买来的大枣就算是稀罕之物了。母亲将所有东西放在盆子里,不时用手翻动,挑拣混在米粒和红豆中的砂子。熬粥以前,先用清水浸泡一宿。

腊八这天,天还未亮,母亲就生火熬制年关的第一道美食—腊八粥。因当时物质条件匮乏,腊八粥绝对达不到八种食材,但与日常单调的食物相比,也算是诱人的美味了。

清晨,睡在炕头上的我,被一阵铲子在铁锅上搅动的声音唤醒。还未睁眼,就闻到红豆、大枣与黄米混合的香味。一骨碌爬起来,走向灶台,只见一锅热气腾腾、浓香四溢的腊八粥已经熬好了。

趁我洗脸的功夫,母亲已盛好一碗腊八粥,粥上面洒上一勺白糖,等着我享用。母亲自己是舍不得洒白糖的,而是捏上几粒糖精,和在粥里吃。

我贪婪地吸溜着甜粥,一碗不够,再来一碗,品味着红豆的绵软,大枣的甘甜、黄米的粘糯。直到粥足肚饱,带着腊八粥暖暖的余香向学校冲去。

-2-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过后,我就开始掰着手指头细数距离过年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我的眼里无所不能,上得了厅堂(父亲是家乡的乡镇领导),下得了厨房(家中仅有几样上档次的美味,几乎都出自父亲之手),只要是父亲下厨,必有不同寻常的饭菜。

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后,父亲开始为他的拿手绝活—一年一度的“熏肉”忙碌起来。那时能吃到肉已是稀罕,“熏肉”是想想都要流口水的美味,无异于有钱人家的燕窝和人参。普通人家,一年到头,也就过年时能大快朵颐地吃肉。

父亲做的熏肉包括猪肉、猪蹄和猪下水(大肠、小肠、猪肝、猪肺)。要先把这些肉类煮熟,然后放在铁锅内用谷糠、小米、柏木等材料烧焦的烟气熏制而成,色泽金黄,香气诱人。

从解冻、清洗猪下水,到煮熟、熏制,每一个环节,父亲都精心把握,既保证干净卫生,又保证色香味美。最关键的是把握好熏制环节的火候,保证入味的同时,防止熏烤过度。

至今仍清晰的记着,父亲身着围裙,脸戴口罩,忍着呛人的烟气在灶台边忙碌的情景。

而我也一次次不厌其烦地跑到灶台边,探听熏肉是否做好,什么时候出锅,只为能抢先尝到那让人垂涎欲滴的美味。

父亲其实早看出了我的小心思,熏肉出锅后,便会趁热撕下一块,放到我的嘴里让我尝鲜。

当天晚上,餐桌上肯定会多一盘色香味俱佳的熏肉,那肉香浓郁、外焦里嫩、肥而不腻的口感,吃上几口,实在是解馋、过瘾。我在想,如果能经常过年,该有多好。

-3-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做炸糕、炸麻花,这大概是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的过年食物。

孩子们大多是贪吃的角色,而大人却忙得团团转。我偶尔搓一两根麻花,也是当搓绳子玩。母亲生怕浪费掉,赶紧呵斥我不要插手。

油腻的活儿干完了,就该打扫卫生,粉刷墙壁,贴年画,迎新年了。等到除夕的前一天晚上,当刷得白白的墙壁上贴上象征着富贵吉祥、年年有余的年画时,就意味着大年在一家人的千呼万唤中翩翩到来。

我和邻居家的小伙伴,这家走走,那家串串,评判谁家的年画买得多,谁家的好看。

“爆竹声中一岁除”,随着春节的到来,全家老少都沉浸在新年的喜庆欢乐中。这个时候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穿平时穿不到的新衣,吃平时吃不到的美食,家里家外尽情撒欢儿,哪里乐呵就往哪里钻。

在举家欢庆的喜悦中,在串亲访友的闲趣中,在一声声“过年好”的祝福中,正月十五的到来,把这种新年的喜庆变成了整个村镇的狂欢。

图片来自网络

-4-

“正月十五闹秧歌”是家乡的习俗。一支支秧歌队亮相街头,踩高跷,跑旱船,舞狮子,耍龙灯,更有那唐僧师徒、大头娃娃的呆萌造型。各具特色的激情表演,再点燃烟花爆竹助兴,平日里宁静的小镇,被渲染成欢乐的海洋。

锣鼓敲起来,唢呐吹起来,鲜衣彩带舞起来,老百姓的秧歌扭起来。表演者卖力投入,围观者叫好连连,人们尽情释放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享受着祥和节日的盛宴。

也许是日常生活的单调,也许是喜爱热闹的性情,秧歌队的表演总能吸引着男女老少前来观看。从广场到街头,我和伙伴们一直是秧歌队的追随者。衣服兜里装着花生、瓜子,天女散花般的边看边吃,让欢喜兴奋在喜庆的锣鼓声中肆意张扬。

最过瘾的是,乡下各个村的秧歌队走街串巷拜年问好。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各秧歌队的精彩表演。因父亲当年是乡镇领导,自然少不了秧歌队上门拜年。锣鼓喧天中,村民们脸上打着油彩,身着节日的盛装,带着真诚炽热的问候,在“锵咚锵、咚咚锵”的节奏中,奉上一段欢乐、喜庆、淳朴的大秧歌。

一阵欢腾之后,锣鼓声戛然而止,领队高喊:“某某秧歌队给李书记全家拜年!!”父亲或母亲就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几条香烟,答谢秧歌队的问候表演。

直到正月十六夜晚,随着最后一场秧歌和烟花的散去,在留恋和不舍中,我又期待着来年正月十五的大秧歌。

后来随着父亲工作调动,我去外地上学工作,父母搬家到县城居住,就再也没回乡看过那纵情狂欢的大秧歌。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极大提高,庆祝春节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抛开对美食和娱乐的享受,喜庆团圆永远是那最淳厚、最本真的年味。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羽西X简书万元现金红包征文|你还记得儿时的年味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