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杨潇丽的分享:
每天看着群内各位用心的分享,倍觉这是一种浸润,是一种同行,更是一种相互借鉴与学习!我是今天下午的分享者杨潇丽。自己断断续续工作五年,以前在县委编办,后来在培训机构担任初高中英语教学工作,2016年9月才算是“步入正轨”,从事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刚入职时校长安排我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和语文教学的工作,那时的自己是慌乱的,更是无措的。自己一度也喜爱读书,可是对于学生的阅读推广,于己而言真的是初次听闻,那是在桂馨基金会的支持下参加了亲近母语2016年11月份的儿童阅读论坛,正好那几天是自己生日,校长还开玩笑说:“去参加亲近母语的培训学习是学校给你的生日礼物。”当时的自己以为不过是寻常的一次外出学习罢了。第一次参加,觉知到了它的高大上,可对于内容也是如云似雾似的聆听。记得有一位香港的教授讲述了关于大脑组织在学习中的反应以及一些学习策略所依据的大脑结构的原理之类的内容。自己被吸引了,一直以来,自己特别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知晓一些理论所产生的科学依据,方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次暑假参加三期星星教师的培训时,同寝室的刘钰老师老师说我是幸运的,在工作之初就遇到了亲近母语,有时方向性的引领比自己随意摸索要更有成效。的确,自己也承认,自己是无比幸运的。遇见亲近母语以后,逐渐地也开始了一些尝试(虽然方法不成体系):自身海量阅读——班级阅读推广初探——借助图书管理员的身份让学校图书阅览室发挥作用——借助多方支持,丰富图书资源——自己班级中绘本课、整本书阅读的尝试——持续的晨诵、间断性的吟诵——校园亲子阅读活动——学生图书管理员的培训——自愿担任其他班级阅读教师——班级读书会——校园阅读领航员的培训与指导——同事之间尽力推广(大部分是年轻教师,先和他们谈关于亲子方面的,后来大家主动聊书)——学校分段阅读群(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合力,推动家长也加入)——争取外援,在学校安装故事播放系统,加入歌路营新一千零一夜——建议全县范围内的共同协作,成立阅读联盟(教育局已经积极参与引领教师参加阅读培训)——?下一步我还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或者怎么做,自己依然在潜心学习。在海量阅读的基础上更注重独立思考,探索适合自己所在地方的阅读推广实践之路。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阅读。开始阅读就有一个最初的问题——选择书目,岳乃红老师的讲座中有以下建议:(1)自己信赖的专家推荐(2)瞄准国际儿童文学大奖
(3)各出版社国际大奖(4)研究机构发布的书单。
当然还涉及一些选书原则。以自己的阅读经历看来,岳老师的建议当真用心,面面俱到。自己也有一种觉知:只有自己读了,就会明确知道自己接下来需要读什么,你所想读的书就在你正在阅读的书中。因此,当自己每一次阅读一本书时,都会把相近或者相关的书目罗列出来,再进行延伸阅读,读得越多,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越无知,就越想去阅读。那是一种融会贯通,一种自我突围的感觉。从起初的《书语者》、《打造儿童阅读环境》、《我的图画书论》到后来的《时节之美》、《薛瑞萍教育问答》、《班级读书ABC》再紧接着的《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诸神的踪迹》,以及这两天的《反本能》《深度学习》、《给教师的阅读建议》等200多本书的阅读历程中,自己深刻感知到教师自身的所谓源源不断只能从坚持不懈的阅读中来,并在自己的教学情景中逐渐探索实践,最终成为自己与某个地方,与那些孩子的共同积淀。教师的阅读不仅可以涉及专业范围。若要真正地做到以儿童为本位,那么对于童书的阅读也必不可少。而且,在自己读过的500多本童书中,发现它们所蕴含的智慧对于成人而言,更是一种浸润与滋养,使自己逐渐地形成着更关切的人文情怀。我相信博爱,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甚至做到极致,然而在自己发现有那种相信的时候,竟也默然欢喜了好一阵,相信从来不是一种豪言壮语,或者气吞山河的宣告,是一种内心深处最微弱的声音,却坚韧有力,掷地有声。毕竟,自己的阅读历程就是心中有了更多他人的过程。童书不是简单幼稚的代名词,而是最为美好,深刻,智慧的大道至简。就如上学期在一年级上绘本《傻鹅皮杜妮》时,有孩子问到“智慧”的含义,自己只说了它是一种不同于聪明,有时会更优于聪明的品质。竟然有孩子顺势这样理解:“老师,聪明的人多,有智慧的人并不多,对吗?”自己被震撼了。从前,只听说孩子是天生的诗人,而那节课上,自己亲耳听到了孩子作为天生哲学家而发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