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小博士的世界观(二)

2017-08-23  本文已影响0人  孤独的氦原子

说正事之前,先讲两件无关的事。

也不能算作完全无关,只是这里要写的内容,我早就想好了,最近几天遇到的还有联想到的事情,让我觉得写写这些东西还是有些必要的。当然,我不奢望有任何人会看这篇文章,只是有些想法不写出来,自己心中略感不爽罢了。


其一

昨天去逛书店,在所谓的“传统文化区”遇到两个小学生样子的小朋友在买书,旁边是两个妈妈在聊天。听她们聊天的语气,我大概就知道,两个小朋友是同学,今天来买书,在书店里偶然相遇。至于聊天的内容,大概就是火热了多少年的陈词滥调——国学。

“我家孩子可喜欢国学了,我就让他背《论语》,现在能背快一半呢……”

“梓涵(估计是两个孩子中的一个,名字读音是对的,但是怎么写我不知道,这里吐槽一下这一代人对于名字的审美)也是,对儒家文化喜欢的了不得呢。”

“对呀,孔子和儒家,那是中国最宝贵的传统文化了,书上怎么说得来着?对,是‘瑰宝’!”

“嗯,现在孩子就应该多学学这个, 养养规矩……”

“一点都不错,数学学那么难有什么用,还不如多传承中国这传统的儒家文化……”

……

其二

这个事情就比较早了,如果没记错,应该是去年暑假的事情了。

我的妈妈是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对待学生那也是出了名的严格(估计有那么一些职业病,对家里所有人的都像对小学生那样,没错,这句话就是专门用来吐槽的)。

这天,估计是妈妈的朋友打电话,说自己家孩子暑假没过一半,假期作业就都做完了,现在每天都玩电脑,玩手机,看看当老师的有没有什么建议。于是我妈就说,“我觉得可以让孩子看一看课外书。”

说实话,我十分感谢我妈的这个观点,我现在之所以一直有阅读的习惯,大概都跟从小我妈对我的要求有关。可妈妈接下来的话,我有些不能赞同。“扩展一下视野,对以后总有好处。比如读读《论语》,学学做人的道理……”


首先来看看,“国学”是个什么东西。

我比较赞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的看法:

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于每一时代学术思想主要潮流所在,略加阐发。其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势,以培养其适应新的机运之能力。时贤或主以经、史、子、集编论国学,如章氏《国学概论》讲演之列。亦难赅备,并与本书旨趣不合,窃所不取……

由此看来,所谓“国学”一词,其含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类似,远非儒家文化一家之言。也许是因为儒家文化数千年来一直作为正统思想,有大量的家长,甚至是老师都把“国学”与儒家文化近似等同起来,实在不是什么正确的事。

儒家文化之糟粕不在少数,而且遗祸极大,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学而优则仕”。

近代以来,各种政治运动,知识分子总是急先锋。无论是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学潮,其主力都是学生和知识分子。但是在近代以前,反抗的却多是农民,为何?同样的,为何每逢乱世,如魏晋南北朝和近代,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总能得到快速发展?

私以为,一个原因就在于儒家文化正统地位的逐渐丧失。知识分子从来都是一个最不稳定的群体,威胁着一个国家或者政权的稳定。但是孔子却为统治者创造了一条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学而优则仕。创造一个巨大的社会骗局,用以拉知识分子入伙,享受既得利益,这个不稳定的阶层大概也就不会瞎折腾了。时至今日,人们对“公务员”的向往,其中多少也包含着这种思想的遗毒吧。相反的是,每逢乱世,君不君,国不国,儒家纲常不行于世,知识分子自然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学术与文学艺术,这些领域便得到发展。

依我看来, 儒家文化于中国之功过五五开:既有大功,亦有大过。首先,儒家文化作为正统思想数千年,使得大一统的国家成为可能,且对于保证政权的相对稳定意义重大。换句话说,中国历经数千年历史,文化不间断流传至今,儒家文化功不可没。而另一方面,我认为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尤其科学技术方面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儒家文化是要负重大责任的。

后者怎么解释呢?

一般认为西方现代文明正源是希腊文明,而希腊文明与中国文明同时在轴心时代进入思想极度繁荣的状态。这个时期,西方有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等哲学家、思想家,中国则是产生了孔、孟、老、庄等思想家以及“百家争鸣”的现象。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这些古代先贤的思想涉及哲学、逻辑学、自然科学、伦理学等方方面面的理论,东西方发展的差异性并不明显。

但是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西方俨然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了:中国虽屡经乱世,然终能分久必合,建立统一的王朝,按照自己独有的方式横跨数千年毫不间断,却在工业革命以来的近现代落后了;西方文明在轴心时代不久后进入黑暗的中世纪,沉睡千年,再经文艺复兴,继承古希腊传统,最终迎来工业革命,确定了现今世界的主要格局。

孔子和儒家为东方文明留下了伦理学传统,而古希腊诸贤为西方文明留下的却是哲学传统科学传统

儒家先贤的关注点在于人与人的关系,即“伦理学”,而在西方先贤的眼中,更为重要的是人与自己的关系即“哲学”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科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经典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以及“中庸”。再看西方,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皆数”,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柏拉图说“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亚里士多德说“一切艺术、宗教都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伦理学传统支配下的中国,注重权威,遇到问题答案要向故纸堆中寻,而科学、哲学传统下的西方文化更擅长反思,推陈出新,追求真理。

伦理学传统使得数千年来的中国讲究人情,重视人际关系,稳定了国家的同时也让“上级发话重于真理”,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意味着熟读四书五经,又有多少人会去投身自然科学的研究?肯定会有人不赞同,说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张衡地动仪、郭守敬授时历等等成果不是领先西方几百几千年?下面可以对这些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首先说四大发明——罗盘、造纸术、活字印刷和火药,这里的排列与一般常见的排列方式并不一样。常见的排列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而这里则是按照性质排列的——前三者是技术发明,只有火药才可以认为是有原理创新的科学发明。 并不是说罗盘、造纸术和活字印刷不重要,事实上三者对于无论中国还是整个世界的文明进步和传播都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然而这并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略去不表,所以只需要说明火药一项即可。火药的发明来源于方士修仙炼丹,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士应该属于道教,而非主流的儒家文化圈。虽然道教和道家相去甚远,可是两者却有一个共同点: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火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唯一一个科学发明,与儒家文化关系不大,但是却与被儒家排挤到边缘的道家有着一些关联。这里必须要提到的是,事实上,诸子百家中不乏有关注哲学和科学的流派,如道家、墨家和名家,然而经过“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两次思想浩劫(后者尤甚),这些学派或失传,或流散,只有道家思想作为儒家的补足,在“边缘位置”半死不活的保留了下来,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方面产生了些许影响。

再说地动仪和授时历,不能否认,这两项成果确实可以称得上是领先的科学发明。然而这类成果的出现是是服务于国家和政权的——统治者需要依靠天文学来指导农民生产,也需要依靠地震学来赈灾和安抚民众,避免由自然灾害诱发的农民起义对国家稳定的威胁。所以但凡一个强盛的国家,其在上面提到的两个领域内必定有所成就,中国只是在这两个方面做到了极致。因此,以上两个领域内的成就并不能证伪前文提到的儒家伦理学传统对中国在科学方面的负面作用。此外,上面的讨论也暴露出儒家对自然科学的一个显著态度:实用主义。以数学学科为例,不同于西方数学重视逻辑推理,古代中国数学重视算法,数学的发展以“算术”为主,所谓“算术”,重点在“术”。( 这里再提一个可能和本文主旨不太相符的一点,虽然重术轻道的态度于近现代的科学的发展弊大于利,而却符合了当代计算机数学即数学机械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方面的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先生就曾说,他对数学机械化方面的灵感就来源于中国古代数学。事实却是如此,虽然与本文主旨不符,出于严谨的考虑,还是应该加以说明。

但是,如果说,古代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毫无作为,自然也是不对的。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以及张衡地动仪、郭守敬授时历确实领先世界,只是这些成果与儒家文化的关系需要思考。那么有没有例外呢?答案是有的,例如祖冲之圆周率、立体几何中的祖暅原理、杨辉-贾宪三角以及沈括梦溪笔谈的一些内容等。这些都是在它所产生的的时代相对孤立且超前的成果,正如在我所研究的结构优化领域,最早的研究成果是针对该领域中最为困难的结构拓扑优化方面的研究,而结构优化这一问题正式被提出则是半个世纪以后的事了。这些孤立、超前的成果之所以出现,我倾向于认为更依赖于研究者本人的天赋和灵感。

西方科学和哲学传统经历近千年中世纪的沉睡,终于在文艺复兴中被唤醒,再接下来就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前的数千年里,科学转化为技术以及生产力的速度缓慢,因而中国历代这样轻理论重技术的国家也能领先于世界,而工业革命的期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科学转化为技术和生产力的速度爆炸式提高,有着科学传统的西方文明在生产力方面自然就要一骑绝尘远远甩下中国了。

本文着重分析儒家文化与古代与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关系这一方面,并不着重政治学及经济学方面的考虑,至于为什么会有工业革命,以及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发生在西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以及后继的研究者已经做了诸多论述,亦非本文内容。

后记


必须要说的是,作为一个工科生,除去过去十数年学校课程的内容,我并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国和世界历史以及儒家经典,而仅仅是从各种书籍、读物上零散地获取相关知识,本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做近期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学习的个人思考,或者换个词,叫“主观臆想”,因此,必然存在诸多不当甚至错误的内容,自然也不奢望会有任何人阅读。还是之前的那句话,权当自娱自乐罢了。

2017年8月23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