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散文国学与传统文化

《孟子》感言集之214:子父责善不相遇

2018-12-28  本文已影响5人  余超林AIA财富管家
《孟子》感言集之214:子父责善不相遇

    早起,高声朗诵《孟子.离娄章句上下》,其中对于“子父责善”的问题,颇有感触!匡章作为齐国的大将,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对父亲其实是很爱的,但是他对于父亲的某些观点是不赞成的,韩非子曾记载,匡章的父亲田鲔教导他说:“主卖官爵,臣卖智力,故自恃无恃人。”从匡章后来的表现来看,他显然是不赞同父亲的观点的,这也可能就是导致“子父责善”的根本原因。父子之间因为意见不合,相互责备,其实是最伤感情的,一旦发生这种事情,就会导致父子之间关系不亲近。后来匡章没有与父亲来往,让父亲失去了天伦之乐,内心有很强的负罪感,为了减轻这种负罪感,他做出了“出妻屏子”的做法,也就是把妻子儿女赶走,终身不需要他们奉养。可见,章子与父亲关系搞僵以后,不愿意主动亲近父亲,最后连老婆孩子都跟着倒霉,他的这种行为整个齐国人都认为他不孝,唯独孟子居然与他来往,并很尊重他,这是为什么?

原文如下: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

  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

  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大意是:

        公都子说:“齐国的匡章,全国都说他不孝,您却同他交往,还对他很客气,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世俗所说的不孝,有五种情况:四肢懒惰,不顾父母的生活,这是一不孝;喜欢赌博喝酒,不顾父母的生活,是二不孝;贪图钱财,偏爱老婆孩子,不顾父母的生活,是三不孝;放纵于寻欢作乐,使父母蒙受羞辱,是四不孝;逞勇好斗,危及父母,是五不孝.章子在这五种不孝中犯有哪一种吗?

      章子是因为父子之间互相责备而不能相处在一块的.相互责备,寻求善行,这是朋友相处的原则;父子之间相互责备,就会是大伤感情.

      章子难道不想有夫妻母子的团聚?只是因为得罪了父亲,不能亲近他。不得已把妻子儿女赶出了门,终身不要他们侍奉.他心里设想,不这么做,就是更大的罪过.这就是章子罢了.”

个人看法:

      针对章子的行为,庄子曾经略带讽刺地评论道:“孔子不见母亲,匡子不见父亲,这就是‘义’的祸患呵!”

      的确,父子之间关系,其实是不好处理,父亲爱儿子,儿子孝顺父母,都是人之常情。但是由于就某些问题的看法与意见不合时,就会相互责备,一旦相会责备,父子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就会伤感情,一旦出现父母责怪子女,子女就会逃离父母,父子母子就会有感情裂痕。

    古人为什么在教育子女上选择“易子而教”是非常有道理的!再优秀的父母也很难做好自己子女的老师,因为父母一般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甚至有一些不正当的期望值,一旦发现自己的子女没有自己想象那么优秀,许多父母的反应就是精神崩溃,接着就会对子女拳脚相加,这样不但无法正常的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会令孩子出现巨大的叛逆与仇恨,偶尔我们就会看到这样的报道,某某初中生高中生把自己的父母给杀了。出现这种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责任不完全在子女,而是在父母,因为父母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最后转化为一种责备与批评的负能量,这种负能量将相互原本最亲近的母子父子关系给破坏了。

      所以孟子与齐国大部分人看问题不一样,齐国大部分人都认为匡章不是一个孝子,而孟子认为匡章的问题不是出在孝的上面,关键是父子之间的观点、意见、价值观不合造成的!由于观点不一致,必然会导致相互责备,最后关系彻底破坏,进而牺牲了父亲的天伦之乐,结果作为儿子的匡章很痛苦,为了减轻负罪感,不得不把妻子儿女赶跑,终身不需要他们奉养,这样做心理才好受一点。请问这是不是世俗孝的问题?不是,相反匡章是一个大孝子,只是父亲的观点与想法无法接受,道不同不相为谋,朋友之间可以这样说,但是父子之间就不好这样说了。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如何避免父子母子相互因为意见不合而互相责备?是构建幸福亲子关系的秘诀。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214:子父责善不相遇

2018-12-28 于上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