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创造环境以成就你的孩子——家庭氛围篇
瓷器的制作需要经历“练泥”、“拉坯”、“印坯”、“立坯”等十多个环节。而“练泥”、“拉坯”的过程决定着最终瓷器的质地和形态。
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就像制作瓷器一样,父母做的工作就是“炼泥”和“拉坯”,这个过程你是否用心,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一生。
为人父母,在“炼泥”、“拉坯”的过程中,你需要做什么?
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孟子少时聪敏,初时家居与墓地相邻,孟子常嬉游为丧葬之事;孟母以不适而迁于市集旁,孟子遂学商人炫卖之事;孟母以其不适而再迁而近屠,孟子乃学为屠之事;孟母以不适而再迁,居于学宫之旁,孟子学揖让跪拜之礼。至此孟母乃曰:“此真可以处子也。”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是《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的来源。
对于孩子所处的环境对孩子未来的影响,大家从直觉中都认为非常重要,并且会费尽心力为孩子寻找一个合适的环境,所以才有今天的“天价学区房”的出现。
美国杰出的政治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罗伯特.帕特南对美国阶级分层条件下的教育进行了研究。整本书都论证了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收入、居住环境等外在因素对孩子未来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书中使用大量真实实例,论证了父母能够提供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中国与美国的政治体制、民族结构和历史传统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我们无需照搬书中的研究结果来推论中国的孩子,但针对书中提出的环境的因素,我认为作为父母,可以做好几件事情,创造一个促进孩子成长的“好”环境。
这个“好”环境与通过购买“学区房”来创造一个物理环境不一样。如果可以购买学区房固然好,如果不能,我们更需要做好一些事情,创造一个更好的人文环境,从而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
1. 安一张书桌、扣动一个扳机
很多家长常常为孩子不喜欢学习、不喜欢读书而发愁。
一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家庭环境布置上,孩子有一个专门的学习环境对孩子影响特别大。这个专门的学习环境更并不一定是一个专门的书房、专门的书桌,只要是一个让孩子坐在那里就能够进入学习状态就可以。
在我们家里儿子是在移动餐桌上学,他的书桌堆满了书,根本无法使用。每天吃过饭,收拾好后,我们全家人就围着这个桌子学习、看书。孩子自然就可以学习。当你和孩子坐在一起,不一定非要辅导他、监督他,只需要你认真做你的事情,孩子就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在《瞬变》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为我们的学习、工作、运动、早上起床等寻找或者创造一个“扳机”,当这个“扳机”扣响时,我们就可以立即行动起来。我们家孩子给自己的读书创立了一个“扳机”,他自己有一天告诉我和爱人说我们家里需要一个家规。我和爱人都特别好奇,他想要什么样的家规。孩子说:“每天吃过饭后,我立刻开始阅读15分钟”。果真,在这一段日子里,只要吃过晚饭,饭碗一放下,他就立即去洗手,然后开始读书。他的扳机就是“放下碗筷、洗手”。
2.积极交互
国内外研究表明,对孩子的漠视、冷淡对待、不理不睬、孤立等行为对孩子的伤害要比家庭暴力对孩子的伤害还要严重。对这个结论的支持的证据就是一些孩子在家里、在课堂上或者在学校里经常会故意犯错误,从而招致家长、老师的惩罚。惩罚的结果是孩子可能会变本加厉,更加有效的方式是忽略孩子的错误,而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就对孩子进行奖励。这是心理治疗中“阳性强化法”的基础,也是“焦点解决”导向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是否积极交互,会影响孩子语言、智力和人格的发展。
在德国、美国的研究都表明,白领家庭、工人家庭和领取救助的家庭之间,父母与孩子的交互水平造成了儿童所接触过的词汇量的巨大差异,白领家庭的孩子比领取救助的家庭里的孩子到3岁的时候,这个数量是3200万。这个差异不仅仅是从外在表现上对孩子有影响,而且也让大脑结构产生了差异,并会在孩子成长起来后出现工作、守时、勤奋等方面的“不能”。这是真正的“输在起跑线上”。
为了做到这个改变,需要我们的积极交互和互动,比如赞扬、鼓励、认同等。
比如我们家孩子有一天说,“爸爸,我给你讲一个武松打虎的故事好吗?”虽然我当时自己正在读书,我依然将书放下,然后直视儿子的眼睛告诉他,“好,我已经准备好了,你讲吧。”孩子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一直看着儿子,并且使用“啊、哦、厉害”等短语,配合我的表情配合着儿子,儿子越讲越兴奋、越讲越精彩。
我们经常说我希望孩子能够开朗、大方、喜欢读书,恨不能让孩子“上可九天逐月,下可深海戏蛟”。但当孩子在向我们期待的目标前进的时候,我们的消极反应、我们不经意间的忽视,正在将我们的孩子一点点推向了反面。
当孩子出现了不符合我们期待的行为的时候,我们会焦虑,会想办法修正,岂不知我们在源头上就已经错了。这使我想起能够特别贴切地描述这种情况的一个成语——缘木求鱼。
还有一种取向,说为了让孩子早发展,让孩子参加一些语言、智力开发等早教班,将孩子交给机构的老师们,然后自己就可以在教室外面放心大胆地玩着手机等孩子了。心理学家已经证明,孩子在3岁之前,更重要的来自父母的交互,而并不关心其他小朋友或老师。
3.带孩子阅读经典书籍
古今中外有大成就者,莫不以读书作为其一生最重要的事。
中国自古就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鼓励读书人。写出《草房子》、《青铜葵花》等著名儿童作品的当代作家曹文轩指出“读书可以高尚、读书可以富有、读书可以提高境界、读书可以心境淡泊”。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英国大哲学家培根在其《论读书》中指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变”。
读书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怎么重视都不过分。因此,培养孩子喜欢读书、爱读书的习惯对父母来说至关重要。
(1)如何培养?
在犹太人的家里,当孩子刚刚开始懂事的时候,母亲就会翻开《圣经》,将一滴蜂蜜洒在上面,让孩子亲吻《圣经》上的蜂蜜,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最终来养成了爱读书、每年人均64本书的阅读习惯。也因此,才能够让只有1600万人口的犹太人,但占据了22%的诺贝奖席位。
孩子的阅读习惯难以自动养成,必须需要父母的提供合适的书、给出方法指导,并在初期鼓励才能够让孩子坚持下来。
作为父母,养成孩子阅读习惯的捷径就是多给孩子买一些适合他的书,从图画书到绘本到注音版本再到文字版。当孩子开始自主阅读的时候,让孩子从读经典儿童书籍开始。
(2)什么是经典书籍?
经典的儿童书籍,是对自然、人生、思想有深刻表达的书籍。经典的书籍,能够带领儿童认识神奇而多彩的自然界、广袤而充满神秘的宇宙;能够让儿童体会悲伤、喜悦、友情、亲情、对自然的敬畏、勇敢、执着、成功与失败等情感和经历;能够促使孩子思考、影响孩子思想、有利于孩子思想形成的书籍。
卡尔维诺在其作品《为什么阅读经典?》中指出,经典作品不仅能帮助让读者看清自己,增加人生经验和阅历,而且经典作品还可以百读不厌,因为“重读经典总是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发现。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经典阅读的书单,能够很方便地获得,尽量找一些教育家、哲学家、科学家或是作家等权威人士推荐的书籍,你需要帮孩子把好第一关。
在选书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当下有很多所谓的畅销书充斥着儿童书籍市场,这些书在很多时候不是经典。
前几天我姐给我打电话,说我正在读初中的外甥,现在功课不好,但喜欢读书。我问外甥读什么书,我姐说读少男少女情感类的小说。读了这些书,我外甥认为生活就像书中写的那样,书中的生活方式、书中的学习方式、书中的男女交往方式是真实的,他按照书中的做就好。
这使我想起了关于牧民驯马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出自于小木屋系列故事中的《农庄男孩》。农庄男孩阿曼乐的父亲在阿曼乐希望训练小马驹的时候告诉他,小马驹的训练必须非常谨慎,否则小马驹会养成坏习惯,这样小马驹会被毁掉了。
孩子刚开始自主阅读的时候也像训练小马驹一样,要给他良好地训练、要给他正确的书籍,因为这不仅仅会在思想和情感上对孩子产生应该向,也会塑造他的阅读风格。
阅读风格决定了阅读方式、阅读范围。好的阅读风格,能够让孩子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