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来源于生活
自从有了微信后,与身边的朋友交流时,能用视频可以解决的,我一般不会打电话,直接用视频通话或者语音通话。现在身边的老人大多数也在用智能手机 ,用他们的话来讲,好东西实在是太先进了。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腰里别call机的人,都是在社会上混得有点名堂的人。只有二十年的时间,现在每个人手里都至少有一部手机,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时代在突飞猛进地进步。
自开通微信后,我加入的微信群不在少数,其中有与工作相关的工作群,也有养生的、做美容的,当然也有网购的群。
单位里只要开会 ,或者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只要在群里应一声,所有的人都会马上到场。
然而,我觉得最方便的要属网购群了。因为我是个网购狂,一般情况下,我能够在网上买的东西,决不去实体店,因为去实体店非常浪费时间。网上的东西比实体店便宜,有些小东西虽说便宜不了多少,但时间一长,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最近,我被朋友拉进了一个购物群,里面的日用品应有尽有。当然,你必须选择买自己需要的东西。
昨天晚上,群里发出消息,荞麦馍和杂粮包60个,价格是25.6元。聪明的群主将图片发到群里,还配上了一句话:吃荞麦馍可以忆苦思甜。
看到这句话,我不禁笑了,“忆苦思甜”这个词用得好。是的,曾经的七零后,特别是在农村长大的我们,什么苦没吃过。
当时,为了能够吃上麻花,我们姐妹三人,帮邻居家带比我们小不了多少的两个小孩,说是帮忙,其实是放在一起与我们玩。但为了能吃上麻花,让我觉得这份责任的重大。生怕邻居家的孩子有什么闪失,那样的话,麻花就泡汤了。
我记得小时候的暑假,只有到田里去干一天的活,才能吃上西瓜,因为西瓜是被妈妈数过了的,有个数。四十度的高温,把西瓜抱到田里,做农活热到实在是受不了的情况下,到树荫下去歇会时,才能把西瓜开了吃。
但在今天,就算是大冬天,想吃西瓜都是可以吃得到的。不过那时的西瓜,与今天的比起来不知要甜多少倍。也许是那时的条件太差的原因吧,感觉什么东西都是好吃的。
今天,一看到荞麦馍三个字时,想起了爸爸以前看听的楚剧《荞麦馍赶寿》,那时的家里,放着一个录音机,每天早上可以听天气预报,而且还可以听新闻,了解一些国内外重大事件。
那时的年轻人,喜欢买磁带,听各种流行歌曲。张学友的《吻别》,孟庭苇的《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等歌曲,特受年青人的喜爱。
我爸是一个楚剧迷,什么《荞麦馍赶寿》,《何氏劝姑》都是他最爱听的,在他的熏陶下,我偶尔也会模仿楚剧的唱腔哼上那么几句。
可能当今的年轻人对楚剧不是太熟悉,但今天他们谈到的一些问题,我们也不曾听过。
这就是老龄人与年轻人之间的差异,有文化差异,年龄差异,还有爱好差异。
《荞麦馍赶寿》是传统的戏剧,据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有一户人家 ,家里有三个女儿,大女儿、二女儿都嫁进了豪门,三女儿嫁的却是穷书生。
当她们的母亲过六十大寿时,大女儿、二女儿家送去的都是些名贵的东西,三女儿当时没有钱,只是做了几个荞麦馍送去为母亲过寿,母亲看到馍后,将三女儿拒之门外,不让她进门。
后来,母亲家道中落后了,去大女儿、二女儿家时都遭拒绝,然后去三女儿家讨饭时,三女儿及女婿接见了她,但三女儿翠花将母亲做寿送荞麦馍之事数落了一番。凡事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这个楚剧,它教育当今的一些老人,对待自己的子女,千万不要嫌穷爱富。当然,现代的九零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完全体会不到那种感觉 。
今天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微信群里的荞麦馍。是啊,灵感无处不在,当有灵感时必须记录下来,然后开始脑洞大开。昨天,我将荞麦馍三个字记在了备忘录里,今天写时就有了素材。今天,我没有因无素材可写而抓耳挠腮。为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