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摘抄笔记:按照正确的顺序去生活,你的人生才能越走越顺利
李白曾说: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天地虽然不言不语,但万物想要生存,就必须遵循它的规则。
人也是一样,想要过得顺遂,就必须顺着逻辑去生活。
读书,赚钱,养生,交友……找到活着的正确顺序,你才能真正活好你自己。
1.在你不考试的时候,去读书。
很认同罗翔老师的一段话:
如果你读书的目的只是一种功利性目的的话,接受的就一定是一种成功主义的价值观,那成功主义将成功作为评估一切价值的依据。但只有非功利性的读书,你才能够抵制成功主义的读书,你才能够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定,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失败。也只有非功利性的阅读,才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真正的人生勇气,去面对人生的大风大浪。
读书的意义,从来都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是在文凭之外,给自己设置一方天地,让灵魂能够休养生息。
更是用知识为自己全副武装,让自己有能力和命运战斗下去。
在往后的人生中,以书为友,与书同行。
当生活的考试再次来临,我们才能有更多的智慧去解决难题。
2.在你不缺钱的时候,去存钱。
王尔德曾说:
“在我年轻的时候,曾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现在我老了,才发现的确如此。”
岁月安好的时候,钱是风花雪月的浪漫,到了举步维艰时,钱就变成了遮风挡雨的武器。
可很多人奉行及时行乐,一有钱就挥霍无度,从不为自己的以后考虑。
等到缺钱了,才知道没钱寸步难行,才明白存钱的重要性。
老人常说,穿不穷,吃不穷,计算不到定受穷。
人不管赚了多少钱,不懂存钱,就永远只能是穷人。
只有在有钱的时候攒钱,才能在意外来临时也挺直腰杆,在没有收入时也过得安稳无虞。
3.在你不生病的时候,去养生。
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有句名言:
“保持身体健康是一种职责,但是只有极少数人意识到这一点。”
人活一辈子,身体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本钱。
如果等到它出问题了才想起去保养,就犹如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而按照正确的顺序去养生,不生病的时候多保健,为自己的身体增加续航。
就像《养生论》中说的:
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以防患于未然。
有了健康作为基础,你才能创造更多的可能,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4.在你不孤独的时候,去交友。
心理学上说,人类作为社交动物,最难忍受的便是不安和孤独。
很多人为了缓解这种心情,选择把自己置身在热闹的朋友圈。
他们一有时间就呼朋唤友,用喧嚣来掩饰自己的局促,在酒桌上觥筹交错,用热闹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可欢声笑语总有结束的那一刻,为了逃避寂寞而交友的人,到最后还是孑然一身。
在一次采访中,作家李银河谈起自己的交友观。
她认为,在孤独时交友,是一种灵魂孱弱的表现。
因为这时候人没有足够的能力自立,不能独自解决一切突发的困难,必须靠朋友来支撑。
而内心强大的人,不会为了交友而交友,他们只是吸引同频的人,给予彼此温暖和治愈。
杨绛先生曾说: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孤独本就是生命的底色,为了逃避孤独而交友,人只会陷入更大的空虚。
正确的交友逻辑,是先富足自己,再吸引知己。
我不需要你的帮衬,你也并非有求于我,如此,双方才能互相欣赏,彼此成就。
5.在你生活不苦的时候,去吃苦。
俞敏洪曾说:
“艰难困苦是幸福的源泉,安逸享受是苦难的开始。”
人生从来都是守恒的,你在悠闲中享完了福,就注定要在艰难中吃苦。
在生活不苦的时候,及时调整顺序,去吃该吃的苦。
进入到一种良性循环,你才能始终过得舒服。
稻盛和夫曾说:
“吃苦,它本质是一种自控力,自制力,坚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有时候,生活越是舒服,越不能放松警惕。
这个时候去吃苦,恰恰是在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去吃学习的苦,让书籍成为你向上攀登的阶梯;去吃思考的苦,用思维去解决棘手的难题。
这世上没有白走的路,你咽下的这些苦,也都会变成滋补的养料,最终成就你自己。
6.
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过得痛苦,就是把活着的顺序搞反了。
缺什么才求什么,结果越想得到越会失去,越想往上爬越会在底层沉沦。
想要过得幸福,就得在什么都不缺的时候做好准备。
越是富足,越要学会储存;越是安逸,越要看到危机。
按照正确的顺序去生活,你的人生才能越走越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