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为“滴滴”发声,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人性。
最近滴滴事件一直在发酵,也成了街头巷尾的谈资,众说纷纭,指责滴滴管理不当,严惩罪犯的声音占据主流,同情死者,惋惜青春少女也是占了一席之地。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德道的败坏?下面我们来细细评说。
首先“滴滴”是一个新鲜事物,与互联网结合起来的打车平台,就它发明的初衷是解决车辆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可谓是利民的大好事。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滴滴司机的服务还是蛮好的。以前只有出租车可以乘坐,现在有了别的竞争者产生,而且行车路线更加清晰,不用担心遇到黑车司机绕路多收费,让你在陌生的城市也能体验到安全感,这是一大进步。如果一个市场一家独大,最后受伤害的还是我们普通百姓,正是类似“滴滴”打车软件的出现,改变了格局,让价格和态度都有了标杆,让那些素质差、态度低的人淘汰或者变好,这难道不是“滴滴”带来的改变吗?
从上一次的“滴滴司机杀害空姐”到这次的“滴滴事件”,期间总共不到半年的时间,为什么会频频发生这样的事情?
就我们读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我们首先会先入为主,先找主要的人物,滴滴是我们熟悉的一个东西,司机较为普通就相对的弱化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们总会无形放大熟悉或者大的东西,忽略微不足道或者陌生的东西,接着加上舆论的力量,我们就会不加思索地跟着大众一起去指认滴滴的不是,对罪犯的行为反而变得没有那么强烈。真正犯罪的的司机,不是滴滴,滴滴只是一个工具,就像一把水果刀,它既可以切水果,又可以伤害别人,难道平日里你不小心切到手,还要找生产刀具的工厂吗?仔细想想也是荒唐可笑。
“滴滴事件”只是一个个例,只不过它的知名度要更高一些,带来的新闻噱头更大,同样对这个行业也是一种打击和迫害。让我们来换一个行业来说,就前段时间爆出学校老师性侵幼童案,我们对于那些老师的态度是什么?谴责,畜生,败类等等,社会舆论目标单单指的是某一位老师,一个人,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更大更被人熟知的平台,没人替他们分摊“热点”。其实也有,那就是家长,学校,教育局。如果说滴滴对每一个注册司机的审查其实和学校选拔老师的程序是一致的,都是看看对方的资质和学历要求,不光是滴滴司机和教师这两种职业,几乎所有的职业挑选人才时,只看得是资质和学历,有关心理的考核都没有,都没有。这就导致那些心怀不轨的人可以大摇大摆地去从事各个职业,利用职务便利,去危害社会,难道这是滴滴一家公司的责任吗?
面对那些拥有高学历,高文化,高技能的“狼人”们,不是仅仅靠开除一个领导,一个负责人所能解决的,平息众怒,不如好好反思,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人性的问题,不要因为个别坏人的低劣行为而打击那些本质是好的东西。一个机构,一个团体,一个行业,我们不可能仅仅靠着管理来避免违法犯罪的行为发生,管理只是一个相对宽泛的约束而已,更多的还是我们自身和对下一代的教育上下功夫。在我们拥有知识的时候,不要忘记心理课程也要跟上。坏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文化。
让我们冷静下来好好想想吧!到底是人的问题严重,还是工具的责任更大?不要让舆论的力量去毁掉一个利民的东西,解决人性的问题,才是最紧迫的事情。
今天,我为“滴滴”发声,不是你的错,只是坏人会开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