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深处的故事世间语

【课堂】VOL.2020.11.09

2020-11-09  本文已影响0人  里木白

对于小学的我们来说,除了语文数学课不喜欢,其它课都是受欢迎的,当然如果那时的小学也有英语的话,那就有三门课不喜欢了。而在最受欢迎课程排行榜中,活动课显然是稳坐第一把交椅的。

这堂课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它是唯一不以学习为目的的,所有人可以自由安排去玩什么,而且老师还会鼓励大家都出去玩,不要坐在教室里学习,这大概便是小学总给我一种最立体饱满感觉的原因了,不像后面的初中高中,整个基调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虽然我并没有遵循这种基调,但大部分时间同样都是坐在教室里。

与之类似的,小学的体育课基本也等同于活动课,那时候总会有个命题:你长大后想当什么?对我来说,不管以后会做什么,我从来不想当一名老师,这个职业总让我觉得不够精彩,似乎人生太过死板了,几十年,一辈子都在学校里上课,尤其是我们小学的体育老师,简直就是在尸位素餐,虽然悠闲,我们也乐得做自由活动,但换位思考一下,这样的人生未免太过空洞,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在这些副课中,与主课最接近的就是常识课,但只要它脱离了主课的属性,不管学的是什么,都不会引起我们对于这堂课的抵触情绪,反而很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而且这门课一般都是由语文老师兼任的,同一个老师,大家上课时的精神状态却明显不同,一方面是没有主课属性的压力,让我们真的像是单纯出于学习的目的在听课,另一方面,这门教材包罗万象的知识对小学生来说也是极具吸引力的。

对于小学的美术课,我只记得了那些用过的水彩颜料、毛笔画笔、以及那个白色的花朵状水彩调色盘,我第一次见到这些东西,是在姐姐上小学的时候,那时我还是个成天在村里玩耍的学前儿童,每次看姐姐在家拿出这套东西画画,就老喜欢杵在一旁看。到我自己也要用到它们时,拿到这些熟悉无比的器物,就有一种特别奇妙的感觉。但对于美术课本身,我已记不清任何细节,甚至连美术老师是谁,或是由谁兼任的,都没有一丝印象了。

但我对小学的音乐课还挺有印象的,说起来有点好笑,整个小学,没有一个老师懂音乐的,连基础的乐理知识都没人知道,但这门课不能不上啊,那既然大家都不懂,还是随机分配吧,依然是由某位任课老师兼任我们的音乐老师,前四年是谁我已经忘了,但最后两年,是由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就是老校长蒋老师亲自兼任。

这些老教师,别说乐理知识了,连普通话都不会说,更不用指望他们能唱歌,好在音乐教材里会附带一盘磁带,这便是他们上课的不二法宝,一本教材,一台磁带录音机,还有那盘教材歌曲磁带。

蒋老师总是坐在黑板左侧那个角落里,把录音机插上电源,放入磁带,调整到要教的那首歌,按下播放键,录音机里便传出标准的歌声,每唱一句,他便按下暂停键,让我们跟着唱一句,他再继续播放,一遍又一遍,直到我们会唱整首歌为止。

我还记得一首渔夫号子的完整歌词与调调:一拉金来嘿呦,二拉银来嘿呦,三拉珠宝亮晶晶,大海不负捕鱼人呦,喂~嘿~呦~。特别有趣的一首歌,粗鄙世俗,却直白地饱含了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所有课中,同样很有意思的,还有那节自习课,所谓自习课,在我们的概念中,那就是一种不能离开座位的活动课,于是,在规则之内,大家发挥想象力,以座位群体为单位,一片一片,开发出了许多有趣的玩法,有下各种棋子的,刮香片的,开座谈会的,总之,什么样的都有。而我所在的这一片,我同桌是个女生,老郭坐我后面,他同桌同样也是个女生,我们四个人自行创造出了一种特别好玩的游戏,班里其他人都没有玩我们这种游戏的,但具体是谁最先想出的点子,却已无从考证了。

每人手里拿一本相同的教材,通常是以插图多的语文书或者常识书之类的,然后首先随机挑选一名出题者,他要在书中的插图里找出一个小特征作为题目,比如一支铅笔,一顶帽子,甚至是一粒纽扣,越不易察觉越好,难度就越高,当他公布题目之后,其他三位选手就要去书里找到这个特征,为了降低难度,我们每次都会提示是第几页到第几页之间,三个人铆足了劲在自己书里挨页,挨角落,做地毯式搜索,每找到一个可以的目标,就指出来是不是这个,出题者说是或不是,直到有人率先成功找到,那这一局就此结束,由找到者继续出题,进入下一轮。

对那时来说,这个游戏实在是有种令我们沉迷其中的魅力,每到自习课里,四个人总是凑在一起,埋头在书里翻找什么线索似的,一个个亢奋无比,比任何时候都要认真细致地看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