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认知

思维中的“认知阑尾”-1

2018-08-16  本文已影响9人  唐僧不吃肉

第一次听到“阑尾”这个词是上小学的时候,我的一个好朋友有一周时间没有来学校,后来才知道原来是阑尾炎发作住院做手术。

第二次听到“阑尾”这个词已经是工作之后的事了,单位的一哥们,身高1米7,体重2百70斤.结果也得了阑尾炎。据说做手术的时候,医生用了半个多小时来寻找他肚子里的阑尾,原因是他过多的脂肪阻碍了手术的进展。而且,阑尾在人体内的位置也是不固定的。

一般人从思想中觉得自己不会主动去切掉“阑尾”。一个是要忍受手术带来的伤痛,另外这也有些多此一举。其实,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生理学教授劳伦·马丁通过研究指出,在人类胚胎发育到第11周左右时,阑尾中就已出现了内分泌细胞。胎儿阑尾的这些内分泌细胞,已经产生了种种生物氨和肽激素,以及有助于生物学控制(自我平衡)机制的化合物。

人体的阑尾

看,阑尾其实对我们人类还是有益的,如果它能和你和平相处,那就可以和你相伴一生。

但是,我们的大脑的思维中也有“阑尾”,你听说过吗?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叫“认知阑尾”。

“认知阑尾”:是一种曾经有用,甚至非常有用的认知在新的场景下不适用了,而自己却没有意识到“场景的变化”和“已有的认知和新场景不兼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过度使用原有的认知。

一、你有“松鼠症”吗?

松鼠症

每年松鼠都会收集尽可能多的橡果以应对冬天的到来,结果因为收集的果子有好多没有被吃掉,到了第二年就发芽长成了橡树。

这就是“松鼠症”。不知道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二、你有过“迷信”的经历吗?

你迷信吗?

原来我对“迷信”的理解是:迷信,迷信,先迷而后信。

现在对“迷信”我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关于对“迷信”的界定:

就是在没有道理的地方寻找“道理”;在没有意义的地方找到“意义”;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在没有因果的地方强加“因果”。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原因让你相信那些“根本就不值得相信的方法和真理”?

答案其实很简单:贪欲和懒惰——让你相信根本不该相信的事情。

“贪欲”是你有一种强烈的,不切实际的,毫无节制的欲望。

“懒惰”是你希望以特别简单快捷的,不伤筋动骨的,速效的方式来实现你的要求。

“贪欲”+“懒惰”=迷信

你相信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是谁在说了算?是你的大脑吗?

不是,是你的欲望和情感。欲望和情感能够制造出一个强大的扭曲现实力场,把一个明白的事情扭曲成你希望的样子,然后再让你深信不疑。

一个很迷信的人,背后有两个东西在作怪:一个是“贪欲”,一个是“懒惰”。

哲学家休谟曾经说过:理性永远是情感的奴隶。

其实,“迷信”还有四个分级,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万维钢老师讲解的“迷信”分级”。

三、现在这个文明的社会还有迷信存在吗?

 你可能会想,现代的科技如此发达怎么可能有人还会“迷信”!

开玩笑吧。

其实,只要你和“贪婪与懒惰”为伍,希望不付出努力就可以解决问题,就会产生“迷信”。

看一看网上的各种标题党就可能会让你“迷信”:

1、史上最全面的微信运营教程,读完就能拿到20万年薪!

2、如何快速读完一本书,99%的人都不知道!

3、密不外传的7个快速提升认知的秘诀!

看到这些标题,你是不是有想点开马上点开一探究竟的冲动。

你有冲动,就证明你还是“迷信”的。因为这些标题都包含着“贪婪与懒惰”。

四、《人类简史》告诉了我们什么?

《人类简史》封面

7万年前人类发生了“认知革命”,之后,人就学会了某种“超现实的力量”。最初的表现是“万物有灵论”,这种信仰包含了明显的一厢情愿——眼前的这块石头没有任何感知,与你毫无关系,但是你的某种欲望加上你希望快速解决眼前的某个问题的愿望,使得你相信这块石头有法力——这就是人类最早相信的“魔法石”。

当你和石头说:“喂,老兄,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快在我眼前出现一只大兔子吧,让我打到它”时候,你表达的其实还是“贪欲和懒惰”。

看,“贪欲和懒惰”是伴随着人类一直成长的。

五、人为什么会产生迷信且执迷不悟呢?

你一次又一次祈祷无果,但你还是相信你相信的。是因为你的“贪欲和懒惰”始终和你相伴,不割除这两样东西,你的迷信就无法割除。

造成迷信的机制——信息确认谬误或数据确认谬误。当你已经隐含了一个判断和期望时,就会形成两股力量。

●  过滤跟这个判断和期望相矛盾的所有信息和数据。

●  主动收集、吸纳跟你的判断和期望看上去有点关系的信息。

最要命的是,这两个过程你都是意识不到的——你获得的这个判断完全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

简而言之,你看到的是“你希望看到的”;你听到的是“你特别希望听到的”;你相信的是“你已经相信的”。——这是一个闭环系统,是一个自产自销却不自知的系统。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

关于“猪和养猪人的故事”。

猪与养猪人

一只小猪被关进猪圈,每天养猪人来给它喂食。这只小猪心中很是忐忑。它想:我是不是有一天会被养猪人杀掉呢,想到这里它的内心就更忐忑了。但是后来它觉得养猪人每天给它来喂食,对它这么好怎么会忍心杀掉它呢。于是它决定:每次养猪人来给它准时喂食,它就拿出一颗白石子,不准时喂食的时候,它就拿出一颗黑石子。然后用黑白石子的比例来代表养猪人对它的爱。

于是,这只小猪积攒的白石子越来越多,它觉得养猪人越来越爱它了。当它积攒的白石子到了200颗的时候,它被养猪人从猪圈了捉走了。

(未完待续,请关注下一篇文章:思维中的“认知阑尾”2

点击阅读:思维中的“认知阑尾2”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