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人类·生命·情感·关系·体验

亲密关系

2017-05-16  本文已影响0人  童妈后花园

 本 期 解 读

《亲密关系》

 荐 语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也体验过狂喜与极乐,我们渴望建立真挚的亲密关係,却又害怕再度受伤。

如何洞察与消融情绪及情绪背后的原始信念?如何释放潜藏已久的不舒服?如何接受当前问题并转化为欣赏,走出受害、迫害与拯救的无休止循环?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告诉我们如何穿透自我障碍,用爱酿造幸福秘方——没有人能年复一年地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学习接受和放手,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作 者 简 介

克里斯多福·孟是一位在个人及团体教练的领域上有近三十年经验的国际演说家、生命教练和咨商师。他运用广泛的经验,帮助个体依直觉来引导行动,发现他们自己要找的答案,并体验到活在顺流之中的轻盈,进而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平。他所创造出的独特的体验性方法,使理论与生活无缝结合。

而且别忘了,本书的译者是张德芬……

目 录

一、亲密关系的本质

二、月晕现象

1. 吸引磁场

2. 期望与要求

三、幻灭阶段

1. 偏差行为

2. 因果关系

3. 愤怒情绪

4. 爱意

5. 赢在心态

四、内省阶段

1. 穿墙而过

2. 受害者监牢

3. 受害者监牢中的陷阱

4. 走出受害者监牢的原则

五、启示阶段

1. 量子隧道

2. 相信爱

3. 允许   

精 华 解 读

在伴侣关系上,我们常听到的就是这些似乎已经上升为真理的俗话:

关于夫妻争执的态度:夫妻就是铜锅碰铁刷,哪有不磕碰的;

关于夫妻争执的原因:一个巴掌拍不响,谁都有过;

关于夫妻争执的解决办法:床头吵架床尾和;

……

这就是一笔糊涂账,正如那歌词里的:这就是爱,糊里又糊涂。诚然,有很多人磕磕碰碰,越过越好!但愈来愈高的离婚率却并非仅仅来自贷款购房资格的贡献,大量的爱侣将磕碰升级为战争,将火花吵成了火焰,乃至苟且度日或者决然分手。

亲密关系是一门学问:千百人中,你为什么就一眼挑上了Ta?你对Ta的不满意究竟来自哪里?为什么你会很容易用愤怒、发火的方式待Ta,而不是理性、冷静?仅剧透一个,我们以为只有夫妻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改善亲密关系,事实上婚姻就是你一个人的事,你改变了对方可以感知到,并报之以李。

千万不要以为亲密关系中的争执不过是双方性格不合或不爱,事实上潜藏着你童年对“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无限渴求,这才是亲密关系里的答案!

亲密关系的本质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美好的亲密关系,但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能得偿所愿。

在寻觅伴侣的旅途中,我们不断地寻找、失去或离开某个人,如此反复循环,直到寻得理想的伴侣,或者寻个勉强凑合的人,一辈子不如意。

亲密关系问题的真正根源像个无解的谜,为什么我们非Ta不可?背后其实有着不为人知的目的,有人也许会诧异,但事实上所有亲密关系的问题和挫折都为了这个目的而存在。

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在亲密关系里似乎是为了脱单或渴望能有人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但事实上每段亲密关系的背后,我们的灵魂都指引我们去体验灵性上的满足。可以说,朝夕相处的亲密关系是高层阶“灵魂关系”的第一阶段。

现在我们来了解所有人际关系共同的必经阶段及其原因,并找出一种简单又自然的方法向更高层阶的“灵魂关系”迈进。

月晕现象

在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一开始是相互吸引,然后再一步步碰撞出浪漫的火花。

我们一生中遇到的人成千上万,为什们恰恰是“Ta”夺去了你的心神?是一见钟情、化学反应,还是寂寞?然而所有的事实证明,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这个主要动机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吸引磁场”。

吸引磁场

根据动机理论,人们的行为都是在其动机支配之下而做出的,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某种需求。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他/她的陪伴、照顾、了解、支持、赞赏、抚摸和相拥而眠。

我们孩提时代就学会让别人来满足我们的需求,这个别人就是爸爸妈妈。在《正面管教》中我们提到,儿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这两类需求都是来自人类共同的“爱与被爱”的本能。

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在孩子努力寻求归属感时,他们很快意识到,如果想要永远被爱,并成为父母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最好的办法就是证明自己具有特殊价值。于是“想要变得特别”的欲望就诞生了,而这一欲望正是激发我们浪漫情怀的主因。

案 例

在改装成舞厅的体育馆里,一群男生站在那儿装酷,无视女生的存在。每当有漂亮女生经过时,这些男生的话题就会开始讨论一些“有男子气概的事”,像是周末和不良少年打架啦,去墓地冒险啦。从头到尾都在装模做样,好像旁边的女生一点都不重要。实际上,女生在他们充满幻想的心中越重要,他们越是虚张声势,不理不睬。他们以为女生喜欢的是特别酷的男生,所以就会有“表现特别”的欲望。

表现特别

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没有得到来自父母关于归属感的感受以及确定他对家庭很重要时,他就会在一生当中不断地去寻找谁能够给他带来这样的感觉。

而一旦遇到这样一个人,仿佛找到了那根丢失的肋骨,瞬间圆满了。于是犹如扑火的飞蛾,不顾一切地追求。荒谬的是,为了吸引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假装自己有那些需要那个人来弥补的特质。比如说你想找一个自信的人作为伴侣,你就会认为一个自信的人不会喜欢一个自卑的人,所以你在这个自信的人面前,就会尽量地去表现出自己自信的一面。

但在这个过程中,对方也在努力地寻找那个能弥补他缺陷的那个人,对方会是你期盼已久的“梦中情人”吗?

期望与要求

幼时的需求是你刻画梦中情人的魔笔,所以你的梦中情人是为你的需求而生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对梦中情人的要求变得愈来愈复杂,你的期望越来越高。

我们姑且将你看上的那个Ta称为准情人,这个准情人一定是你在潜意识中选出的和梦中情人最相似的,然后就着手将Ta塑造成为你心中的理想伴侣。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用明说和暗示来改造自己的的对象。明说就是直接告诉对方你应该怎样。如果不想明说,在伴侣没有满足你需求时,你就得靠肢体语言来表达你的不悦,比如不说话再加上难看的脸色,通常就能达到暗示的效果。

在亲密关系的互动中,如果一个人感到失望、愤恨,一定是因为伴侣没有满足Ta的需求。这种反应通常来说是因为Ta内心缺乏爱(如果我们需要某样东西,一般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Ta幼时没有从父母身上得到足够的爱,就希望从伴侣身上得到,如果Ta还是没有得到Ta想要的,只会让Ta从前的想法牢不可破:没有人爱我,世界没有爱!

我们需求别人来爱我们,即意味着自己心中缺乏足够的爱。而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深处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也能让你学习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得需要什么来让自己变得更加完整。

如果我们执着于期望和要求,那么,我们寻觅真爱的任务注定会失败。而你终究会发现,你的需求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如果你感到愤恨,那么代表月晕现象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你进入了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幻灭阶段。

幻灭阶段

何谓幻灭?

小时候,我们总以为齐天大圣是真的,长大后的某一天我们突然发现齐天大圣是人扮演的,这就是幻灭。幻灭,往往给人负面的印象,让人联想到愤怒、绝望甚至背叛的感觉。事实上,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再被错觉所迷惑,让我们能从“向外寻求快乐”的错误思想中跳脱出来,让自己的内心本自富足。

偏差行为

一般而言,在我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伴侣的改造计划又全都不起作用的时候,幻灭就来了!这时候我们就会做一些“偏差行为”。在《正面管教》中,我们提到当小孩的归属感和确认自己重要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会导致四种主要的“偏差行为”。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前两种行为目的的背后是孩子的安全感和重要性需求,而后两种则是孩子在觉得需求永远不会被满足时,被深刻的沮丧、痛苦驱使而作出的毁灭性行为。成人的亲密关系能让旧伤复发,当你因为需求不满而愤恨时,就会让你做出和小时候相同的偏差行为。偏差行为的目的往往是要控制伴侣,借此避免梦想幻灭。

引起注意

为了引起伴侣的注意,我们可能会装作可爱、亲切、坚强、聪慧、勇敢 、有趣等。但是很快这种吸引注意力的方法就会被识破,当你发现自己不再被注意或赞赏,你会变得更加沮丧,接着,就会做出第二种偏差行为——权力斗争。

权力斗争

随着沮丧感越来越重,权力斗争慢慢演变成双方争夺亲密关系主控权的战斗,双方都努力地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话权和行为。

你和伴侣的权力斗争,就是为了避免或延迟自己心中浮现的不愉快。这种痛苦的根源和我们幼时需求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当你打算正视争执背后的问题时,内心会告诉你将要面对的伤痛你承受不起。

案 例

有一次我不小心把狗链弄丢了,我父亲勃然大怒,打我耳光而且把我骂得狗血淋头。生理上的痕迹当天就消失了,但心理的创伤却不会这么快痊愈。我希望父亲原谅我,但他并没有,我很难过。多年之后,我又想起了这件事,而且重新感受到被父亲打骂所造成的心理创伤,再一次感到心碎。

我们从小到大,可能会经历过一些令人心碎的痛,也许你现在说我已经没事了,但其实是你把所有压抑的痛苦都丢进潜意识里储藏起来,然后忘记。但在亲密关系的互动中,这些潜意识的伤痛总是不经意间左右着你。

报复心理

报复的倾向在权力斗争刚开始的时候就会出现。你会刻意伤害对方,从而减轻自己的痛苦。在报复的时候,你会得到一种快感,比如爆粗口、丢东西。要超脱自己的痛苦需要很大的努力,但借着报复来转移注意力却很简单。

想要知道你和伴侣的互动中是否夹杂着报复,看一件事就够了:如果你因为伴侣的痛苦而沾沾自喜,那么你就是在报复对方!

察觉报复的迹象,并做出改变是很重要的!想想你的初心,你和Ta发展亲密关系的原因难道是要伤害Ta吗?争吵是谁“开的头”并不重要,因为这并不是任何人的错,发生争吵是因为你内心的创痛需要治疗。

自我放逐

自我放逐就是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失败的,都是没有价值的,完全是一种破罐子破摔的状态。这一状态会一直延续到婚姻关系中,不求改变,直至彻底的失败。

因果关系

亲密关系能治愈我们的旧伤,但在过程中,我们必须先体验对我们造成影响的旧伤。但面对伤痛,我们本来应该用负责的态度来处理,但事实上却往往怪罪是伴侣在伤害我们。然后我们会尝试控制他们的行为,确保他们不会再犯。

案 例

约翰和玛丽深爱彼此,但在住在一起后,约翰越来越受不了玛丽总把浴室弄得一团糟。有一天约翰实在受不了了。

约翰:玛丽,说过多少次了,用完浴室之后要收拾干净!

玛丽:我会收拾的,你不要那么着急嘛!

约翰:收拾浴室会花很多时间吗?

·······

玛丽:约翰,你不能这么自私,你总是希望每件事都按照你的方式。

约翰:把东西乱丢的人可不是我,你简直把浴室变成了要命的跑道。

玛丽和约翰吵架的原因看起来是因为玛丽没有收拾浴室。但要想了解真正的原因,就要了解约翰和玛丽有过什么样的生活经历。

玛丽在严格的家教下长大,她的双亲命令小孩必须听话。比如,父母发现她把玩具乱丢,就会把她的玩具丢进垃圾桶,而且没收她所有的玩具,一个月不准玩。慢慢地,玛丽深信自己是父母的负担。在和约翰在一起后,玛丽又再次感受到小时候被严格要求的痛苦,让她忆起伤心往事。

约翰出生在一个多孩子的家庭,他小时候一直觉得自己说话没人理。因为兄弟姐妹很多,他说什么,别的兄弟姐妹一插嘴,就没人注意到他了。而且父母因为孩子很多也照顾不到他,所以他经常会觉得自己被忽略。当他的要求多次被忽略,就触动到了他童年的那段伤痛。事情的真相就是约翰和玛丽在试图控制对方的行为,借以控制过去的创伤。

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遇到困难,而每个问题的背后,都伴随着某种情绪的伤痛。就是这种伤痛,导致争吵、批评或相互指责。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却纵容自己任意发怒,这将会导致两人的感情渐行渐远。从表面上看,争执的双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对的立场,但事实上,所有的争执都起源双方各自的痛。只要能察觉彼此的问题,他们就能化争吵为理解。

愤怒情绪

在权利斗争中一定包含愤怒的成分,刺激我们做出无情的行为,诸如攻击伴侣的人格,拳脚相向或冷战。

其实,我们对伴侣发怒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怒气能够麻痹我们心中的痛苦,压过所有的消极情绪。第二,就是让对方有罪恶感,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控制对方的行为。用愤怒来保护自己,永远比面对痛苦要容易得多。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愤怒呢?作者建议最好的方法就是勇敢地直面对你内心当中最深层次的伤痛。

案 例

玛丽:你看到电费单了吗?比上个季度多2000。

约翰:亲爱的,冬天到了啊,我们用电量增多了呀。

玛丽:可是这样我们就没有钱去度假了。

约翰:我可以去多加点班呀,这样就没问题了。玛丽?你还好吗?(约翰开始倾听)

玛丽:不好,我觉得生气,这张电费单让我感到我们的生活永远没办法得到改善。(玛丽开始注意自己的情绪)

约翰:我了解,可我们的周末不能就这样毁了。 我希望我们能出去玩玩。(约翰现在已经确定了让两人都快乐的意向)这样吧,也许周一我可以要求加薪。

玛丽:不,真正困扰我的并不是电费单,也不是你加班太多。这个问题我已经遇到很多次了,从出生到现在,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玛丽选择不责怪约翰,因此察觉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约翰:听起来你好像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我希望你明白,你在我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约翰努力想分担玛丽的痛苦,并且用重视的态度来抚慰她。)

玛丽:谢谢你,我真希望自己也能有这种感觉。从小时候起,我就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管我怎么努力,还是觉得自己是父母的负担·······(玛丽继续与约翰分享自己的感觉,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痛苦的根源。)

约翰:没人爱吗?

玛丽:没错!

约翰:我了解你的感受,我母亲也总让我有同样的感觉,她总是抱怨我们没钱。(约翰了解到玛丽和他同病相怜,并让自己感受深层的情绪。)

玛丽:我也是,没有价值。不过,你真的很好。我常常想跟你分手,因为我觉得自己配不上你。(两个人都继续分享更深层次的感觉,渐渐找到了和谐。)

约翰:你从来没告诉过我呀!亲爱的,你对我来说是最好的。

在这个例子中,两人都让心中的痛苦浮出表面,约翰和玛丽已经不再怪罪彼此,他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并用健康的方式处理了它。所以只有放下自己的立场,接近对方,尝试去理解对方,我们才能快乐。在这里有八个重要问题能引导我们做出真正有效的沟通:

1. 我想要什么?

2. 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

3. 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4. 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否似曾相识?

5. 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6. 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7. 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8. 我能不能用爱回应这种感觉?

当我们能诚实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亲密关系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另外,与亲密关系无关的问题,也能借由跟伴侣沟通的方式解决。

爱意

爱是能回应一切痛苦的。在亲密关系中,痛苦其实是一种转机,能让我们成长并摆脱目前所受的限制。爱意的产生,是由于灵魂在驱策我们去学习如何真心地爱自己和对方。它能让我们克制冲动,用负责的态度来处理我们心中的不快,不致说出责怪或指责的话,而用理解、体谅的话来替代。这样,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才能够成长,并了解真正的自己。

心态

逃避痛苦、不愿面对的倾向,只会延长我们所受的考验与苦难。许多人在面对痛苦时都会倾向逃避、挣扎、发怒或反应过度,因而使痛苦加剧。但是,由于我们的不完美而产生的痛苦也不会自动消失。

如果能坦然面对痛苦而不抗拒,那么痛苦就会转变为一份礼物,让我们更有自信,更相信自己,更接近自己的灵魂自由。

内省阶段

当幻灭的阶段移至内省阶段时,你就得到一个机会去检视自己的内心并发觉所有亲密关系的源头。内省则会让你有更深的洞察力,去揭开错觉的面纱,从而大大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

绝大多数的亲密关系都会让人有些失败的感觉。如果你把伴侣当作满足你个人需求的工具,那你很快就会觉得要不是自己选错了人,要不就是爱的火花已经熄灭。但如果你把亲密关系当作学习无条件的爱的途径,那么你的决心能让你渡过难关,体验更美好的快乐和亲密。

这个阶段中,你的潜意识有无数的陷阱,而你的努力看上去好像都是白费。要突破这些看似固若金汤的障碍,我们必须学会“穿墙而过”的艺术。

穿墙而过

内省通常被看作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你觉得伴侣不再像从前那么迷人了。你已经习惯了用一套固定的方法来对待彼此及处理不断浮现的老问题。在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中的所有事情都不能让你满足,你可能会感到难以捉摸的倦怠感,无聊,过度的幻象,上瘾的行为变本加厉等,而且还觉得自己不管做什么都不能改变现状。这些无形的墙,势必让生活变得十分艰辛。

停滞、死气沉沉、缺乏兴趣或燃烧殆尽的感觉是亲密关系遇到墙壁时最早出现的信号。这时候,我们必须开始内省,或“寻找灵魂”才能让亲密关系继续成长。

如果你现在或将来身处此种情形,你必须非常谨慎地选择回应的方式。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但我们可以选择“穿越”障碍。那么这道“墙壁”到底是什么呢?

受害者监牢

史蒂芬·卡普曼,曾提出“戏剧三角形”模型,就是当你遇到一个问题时,你只能用三种身份来看待它,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

受害者

遇到问题时,你首先会采取的位置是“受害者”。你感到恐惧、自悲自怜、抱怨,觉得自己被当成了替罪羔羊。处在受害者的位置,不管时间长短,都会让你害怕再次受到不平等待遇,被处罚以及其它形式的牺牲。于是,人类处理问题的机制会驱使你采取一个比较好的位置来处理你的问题,这时候“迫害者”的角色就登场了。

迫害者

心存责怪、自认优越、追求完美的迫害者会愤怒地设法逃离痛苦,于是他会把问题怪罪到别人头上。

案 例

在运动比赛中,输的那一队通常会非常懊恼。你会看到他们责怪裁判不公,攻击对方球员作弊等,但最后每个队员都会把计分板上的败绩,扛在自己肩膀上,责怪自己“表现得不够好”,不能让球队胜利。

但你为什么要迫害自己呢?纯粹是因为你已经没有人可以怪了,而迫害自己可以让你不必感受当受害者的悲惨。你会不会因为一件小事就骂自己笨?这就是你心中迫害者在压抑你心中的受害者,同时驱策你进步。虽然有人不介意一直活在愤怒和严苛的完美主义之中,但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过得快乐一点。于是,就到了“拯救者”现身的时候。

拯救者

我们心中拯救者所做的事,就是努力地让我们处在没有痛苦也没有问题的理想境界。

案 例

如果你觉得肩膀疼,你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疼痛的位置,并且按摩那里,如果严重就找医生。当你在寻求解决的方法时,你可能会抱怨一下(受害者),甚至对造成酸痛的原因,枕头或被子生气(迫害者),但你现在最关心的是把肩膀治好。(拯救者)

拯救者最正面的态度,是除了同情受害者之外,也同情迫害者,并提供有益忠告。但许多人不明白,其实拯救者的态度才是让受害者保持软弱无助,且让迫害者得以放纵脾气的原因。

当生活中出现问题时,你可能会在“受害者监牢”里不断转换角色,在选定自己的角色后,再借助周遭的人来填补另外两个空缺。这三个角色是在不断地变化,而如果你处理不好你的婚姻的话,你很有可能会进入“受害者牢笼”的墙壁当中。无论角色怎么转变,都会给双方带来不断的痛苦。

受害者监牢中的陷阱

“受害者监牢”中的陷阱虽然复杂,但要得到自由却很简单,只要有诚恳的意向,问题就容易多了。让我们看看几个陷阱的例子,并探讨真理所带来的让人自由的可能性。

左右为难

“左右为难”的情形,发生在你必须在两个当中选一个的时候。问题是,不管选了哪一个,你都会觉得失去了某样重要的东西。

案 例

吉姆有一份稳定的办公室工作,但他又想成为一个艺术家。如果他选择艺术工作,就可以做真正喜欢的事。但这样,他就没有经济保障了。如果继续坐在办公室,经济是有保障了,但是不能从工作中得到任何乐趣。该怎么选择呢?

要突破左右为难的困境其实不难。首先,要选择真理。什么是真理呢?就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不是艺术就一定是好的,如果你对穷困潦倒更感到害怕,那就选择稳定的工作)。接受两个选择中的任何一个,或两个都不选。在两难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当成悲剧的主角,诚心去追随你的内心,一切都会峰回路转。

对家庭死忠的监牢

对家庭死忠有许多表达方式,包括你遵守的戒律、做出的牺牲、采取的信念,以及处理事情的方式等等,这些都是在你出生的家庭中形成的。如果本着对家庭死忠来做事,你就是照着固定的模式、规则和信念在做事,这样只会限制现在的你,没有任何益处。比如这些常见的故事,女孩觉得她所选择的男朋友必须得经过父母同意;男孩想要在外多游历几年,却不得不接管家里的生意。

另外,对家庭的死忠会让内省阶段的死气沉沉更加恶化。如果不挣脱死忠观念的束缚,你就有可能把这个包袱传给你的孩子。

牺牲心态的监牢

在亲密关系中,牺牲心态就是为了家人我不得不做一些事情,哪怕我自己并不开心做这些。但为了家人,我选择牺牲自己。

当你的亲密关系到“内省阶段”,你会开始质疑你的“付出”有多少出自真心,又有多少纯粹出自义务,你厌倦了牺牲的行为。

牺牲心态会以三种方式来危害你的亲密关系:第一种是你会觉得自己是被迫牺牲的,因而感到愤恨。第二种是为了摆脱不断牺牲的模式,你会放纵自己做出对方难以接受的行为。第三种就是心力交瘁,这时候你很想一走了之。

要想为牺牲模式画上句号,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负起全责,真心的付出能让你了解真正的自己。

依附情节的监牢

在你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如果失去了父母的爱,那么你会因为失去归属感而痛苦,并且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于是你就会放弃一大部分真实的自己,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你认为父母会喜欢的样子,这就叫做依附。

案 例

Tony的妻子怀孕了,身心都感到不适。当妻子从他身边经过时,Tony突然决定打扫房间,打扫完后,又去洗碗,叠衣服·····最后Tony发现自己当时的感觉和他小时候很像。Tony的母亲有一段时间很不快乐,小Tony觉得母亲不快乐是自己的错,于是他就想如果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也许母亲就会开心一点。

依附情节令人窒息的结果,在内省阶段最为明显。感到窒息的人会觉得没有自己的生活,而且很想责怪伴侣夺走了他的生活,想要推开伴侣。

想要破除依附情节,你并不需要逃离自己的亲密关系,你可以选择做真实的自己,能否面对即将到来的一连串连锁反应。在你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以及你愿意接受伴侣不必当你的那个被依附的人,你的意向就能实现。

竞争的监牢

造成竞争的根源是你意识中的“不足”,你不相信有足够的资源可以分给每个人。如果你持这种想法,那么你就会以“不足”的观点来看整个世界,因而觉得没有足够的爱可以分给你,所以你必须打败其它竞争者才能得到你所需要的东西。

争当特别的人,也会发生在你的亲密关系中。比如,你会和伴侣相互比较,而把朋友、孩子当作奖品(你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或者你可能单纯地向伴侣证明你比他特别。

当你把竞争带进亲密关系后,你会和伴侣不断较劲,造成你们之间的裂痕。想要结束竞争,你必须觉醒,并且诚实地面对你看待亲密关系的态度。比如争夺孩子的爱是多么的幼稚!

死亡的诱惑

“死亡的诱惑”代表的是你害怕面对更多痛苦的恐惧。也许你并不想死,但是你害怕继续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恐惧,跟想死的欲望也相去不远了,在遇到这种挑战时,很多人都会说:“我再也不想有这种感觉了,我情愿死。”比如贫贱夫妻百事哀,也许给孩子交不上学费这件事,被伴侣的一顿咆哮、埋怨就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这种状况下,不管你做出什么选择,都应该选择以生命为动机。选择了生命,希望、清晰的目标和方向感都会随之而来。

如果你发现亲密关系陷入僵局,不能或不愿意亲近伴侣,那么你必须注意到这种僵局背后的力量。“死亡的诱惑”会让亲密关系停滞不前甚至结束,也不愿面对自己或伴侣不可爱的那一面。如果你面临的处境让你很想死,或很希望亲密关系结束的话,也请正视你所承受的痛苦。

走出“受害者监牢”的原则

在亲密关系中,有很多的“墙壁”包围着我们,要如何才能“穿墙”呢?如何走出受害者的监牢呢?虽说亲密关系是没有公式的,但还是有一些原则是共通的:

1.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你必须得突破自己的认知,先得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

2. 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就是当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不仅仅解决的是洗碗或电费的问题,而是你内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问题。

3. 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4. 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负责。婚姻生活本质上是你一个人的事情,是你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内心,调整自己的状态,然后了解自己内心的这个缺口就能解决的事情,不要去怪罪别人。

5. 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能够问出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发现亲密关系当中到底有什么问题,找到这个问题,我们就更加接近自由。

6. 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一切的东西,只要你用爱来对待,用爱的方法来解决它,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启示阶段

启示的阶段,虽然很很短暂,但它对一个人的生命却会造成深远的影响。当你能够看清自己的本质时,你就会得到“启示”。

启示可以很戏剧化,也可以很微妙。有时你可以马上察觉它的存在,但有时它却以不易察觉的方式,一点一滴地渗入你的脑海中。

在亲密关系中,启示有三种呈现方式:第一种,启示推动着你的力量,让你从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阶段。第二种,以毫无察觉的方式显现。第三种,让你有自己选择的力量,而不是听天由命或辛苦地走完亲密关系的前三段。

想要接触到自己的灵魂,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你可以走快捷方式,穿越“量子隧道”。

量子隧道

化学中有氨气分子(NH3)的理论,就是氮原子处在由三个氢原子所形成的三角形中心。根据氢原子的特性,氮原子根本无法离开这个三角形,但科学家发现氮原子能够瞬间消失并出现在三角形的外面,然后又很快回到三角形的中心。于是,科学家就做了一个假设,就是氮原子穿越了“量子隧道”,所以能自由移动。用它来说明“启示”呈现的方式,却是一个很好的比喻。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陷于怎样的困境,只要我们的意愿是想了解无条件的爱,就有机会穿越“量子隧道”,从而立刻体验到灵魂关系。

案 例

作者有一天和妻子吵架,然后冷战。有一瞬间,作者想如果我是爱她的话,是什么感觉呢?于是,他把刚刚生气的事情放在一边,去调动内心当中那个特别爱的感受。他想如果我是爱她的话,她特别喜欢吃我做的饭,于是他立刻就去做妻子喜欢吃的菜,然后和他妻子拥抱,表示道歉。他们之间紧张的情绪便冰消瓦解了。

“量子隧道”在亲密关系的各个阶段都是存在的,所以如果你愿意和伴侣一同体验,从月晕阶段直接跃入灵魂关系,也不是不可能。

相信爱

在亲密关系中,启示对你的影响越深,你越能察觉每个问题背后的礼物与经验,了解到每件事的背后都有爱的存在,没有例外。当你离开启示阶段,启示仍然会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痕,让你面对困难仍能心存希望,并相信只要决心选择爱,就能度过所有的困境。

不管是一步一脚印地走过亲密关系的所有阶段,还是走快捷方式穿越“量子隧道”,到最后灵魂都一定会让我们了解到爱的真正目的,从而踏进灵魂关系的大门。

允许

灵魂关系的关键就是允许,当然这不是要你整天呆坐着无所事事,而是要说尽人事听天命,让一切都顺其自然。如果你能够明白允许的道理,那么你所做的事就是出自灵感、创造性的想法以及启示。

结语

这个世上没什么天生一对最般配,也没有人能永远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学习接纳和放手,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亲密关系》教我们学会用知识和爱酿造幸福秘方——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在了悟、努力之后达到的自由,所有东西正慢慢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积分换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