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就忘的知识,还要不要学?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从小学到高中,你学过的哪些知识在生活中仍然有用?花5分钟的时间,拿出一张纸,将自己大脑想到的都写下来吧!
我自己想了想,先写下了三点:生物里的人体八大系统、英语基础、音乐课识谱和数节拍。
我们经常会打趣,考完试后知识都还给老师了。当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常被用到时,遗忘太容易。如果说有知识不能影响我们的认知或者不能指导我们的行动,它就像散落在知识网络中的碎片,无法被利用,最终只能丢弃。那么,这样的知识,我们还要去了解吗?
成年人的社会很现实,我们先学有用的、能立马提高个人战斗力的知识,比如知识付费领域的各种实用课程,对于年终写总结、提升工作效率、增进表达能力等等都有速成的效果。有额外心思,再学一些能提升生活品质或满足自己兴趣爱好的知识,比如插画、艺术欣赏、历史研究等等。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在长达10多年的通识教育过程中,他们应该学些什么呢?
在《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本书中,作者戴维·珀金斯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通识教育的很多知识细节在孩子未来的生活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我们的教育内容是否该有所调整,抛弃一些生僻的知识点,教授更有生活价值的知识?
我和作者有相近的观点。我们已经处在一个知识广阔的海洋中了,孩子们去学习多面的知识,有助于他们探索各个不同的领域,发现自己的能力所在。但学校教育往往是把一碗水端平,所有人需要学习相同的东西,并达到最后令人满意的学术成绩或作业反馈。优异的学术成绩并不意味着这项知识对于孩子真正有用,况且,不少孩子在作业上也是受尽了折磨,学习兴趣倍受打击。更让人担忧的是,时代发展得飞快,孩子们在学校里学到的这些知识,能让他们应对未来的社会吗?
对于知识,我们应该看得更远。孩子们学习知识,不一定要透彻掌握。他们可以做业余的专家,而不是严谨的学术派。他们可以改变掌握知识的方式,让知识真的落地到日常生活当中。他们可以打破知识框架的束缚,去跨学科学习。知识在被理解消化过程中,不断提升的个人思考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才是更重要的一环。
孩子们生活的未来,将诞生更多新的知识,也将有更多领域的交融和碰撞。学校教育提供的不能仅仅是已有的知识体系框架,更应是与未来结合的新知识。孩子们需要的是从知识到智慧的道路,从知识海洋里选择能放大自己能力的水滴,而不是迷失在了一片广阔当中。
学了就忘的知识,给家长也设了一道选择题,是要去满足学校要求的作业和考试,还是退一步,帮孩子找寻他更感兴趣的领域。你会怎么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