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八十五中的回忆
一九七二年七月,在广州某师范学院毕业的年青人小赵,接到被分配到广州市第八十五中学任教的消息时,心里是十分高兴的。他想,终于不用上山下乡,可以留在广州市区工作了。当他拿着毕业分配通知书,兴高采烈地在广州市区地图里寻找八十五中时,却总是找不出来。后来,在两县一郊偏僻的从化上罗山区,找到了这间学校。他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原有的优越感一下子变成了失落感。当时由于国际形势紧张,许多大城市的工厂和学校都迁到山区。上山下乡,建设乡村,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在当时也是大势所趋。他只是一位普通师范的毕业生,毕业分配是不由自己作主的。他只好在广州搭乘长途公交汽车,来到从化小海站下车,再走到八十五中学报到。
这间中学创建于一九六八年。第一批学生大多数是一九六六年的初中毕生,分别来自广州市第十六中学,第二十一中学,第四十中学,第四十八中学,华师实验中学,八一中学,侨光中学,黄花岗中学,沙河中学和上罗本地的初中毕业生。由于大规模的运动,他们错过了当年升读高中的机会。这一次,就跳过高一级和高二级,直接升读高三级。全校有学生四百多人。当时,学校的领导机构是革命委员会。老师是从各间学校抽调上来的。具体管理学生的是各班的辅导员,工宣队和军宣队。因为部分学生来自八一中学,常有军车来学校,有人还误以为八十五中是广州部队的子弟学校。从一九六八年十月进入校园,到翌年七月离开学校,这届学生在校的实际时间只有十个月,基本上没有按课程表上课,平时以军训,干农活,上山砍柴开荒,到工厂学工等为主。因为都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虽然工作辛苦,过得还算比较开心。从留影中看,他们的文体活动还是比较丰富的。到一九六九年七月,他们就毕业了。有些学生参军,有些学生进入工厂,有些学生返回广州的商店工作,有些升读广州一师,有些学生甚至被分配到海南岛的国营农场工作。姚子良同学被留在八十五中学,担任物理教师。
当小赵来到学校的时候,学校的各项工作已基本上走上正轨。他到校长室报到后,找到了分给他的单身宿舍。宿舍前的龙牙花树漂亮夺目,有几位老师正在树下聊天。一阵山风吹来,站在浓荫下感觉特别凉爽。他放下行李,简单搞了一下清洁,在床上挂起了蚊帐。布置好后,他就加入到宿舍外面老师们的闲聊当中,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在同事们的关怀和问候中,他感受到大集体的温暖,途中的疲惫逐渐被教师们的热情冲淡了。
在上罗山区的广州市八十五中,它的校舍建设还是比较规范的,红砖红瓦,杉梁杉角,课室明亮宽敞,其他学校的分校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学校还建有饭堂和开大会用的礼堂,建有学生和教师的冲凉房,并有锅炉热水供应。有十多间的课室和近二十间的男女生宿舍。在学校对面的下洞村附近,还建有十多间的家属宿舍,宿舍里设有简易厨房,这在当时是很不错的了。在学校附近,还有四间搬迁过来的战备工厂,有百货商店,有邮电所,有粮油所和诊所等等。一到节假日,上罗沙好似小墟镇一样热闹,常见学生和工人们在公路上散步。有些人到百货商店购置日用物品,到邮电所寄信,到粮店买粮油等等。工人们喜欢到附近农民的家里,购卖鸡鹅鸭或农副产品。小赵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消除了心中的寂寞和失望,慢慢爱上了这里清澈的溪水和碧绿的青山,爱上了这里淳朴的乡风和热闹的气氛。
罗溪河离学校前门不足十米。在小溪上,建起一座可通汽车行驶的小水泥桥。桥下面有两个桥孔,平时溪水可从桥下流过。一遇山洪爆发,溪水就会漫过桥面,这个时候,就要派教师守着桥头,不准学生过桥。山洪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不用等很长时间,就可恢复学校与外面的联系,住在学校对面下洞村附近家属宿舍的老师,也可以重新来往学校。
在距小桥上游近二百米的小河中,有几块巨大的石头,生产队在几块巨石之间垒起了拦河坝,把河水蓄成了一个约有二十平方米的小水库。小水库的水顺着水渠,自流灌溉下游的几百亩水田。这个小水库,白天的水温是暖暖的。到晚上九点钟后,山上的山泉水流下来,水温就会变得冰凉了,在夏天成了学生和老师的天然游泳池。放学后,常见男学生在这里游泳玩耍,女生喜欢在河岸的古石道上散步。三三两两的老师,喜欢在傍晚到这里游水。
八十五中因为不是分校,上课还是比较规范的。开始时,选用广州市编的教材,后来选用广东省编的教材,最后选用全国统一编写的教材,开设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和思想教育等科目。每节课四十五分钟,课间休息十分钟,早上还集中做广播体操。附近农村农民的子女,也在这间中学读书。他们长期受广州教师和广州同学的影响,逐渐学会广州人的说话语气和口音,衣着打扮也向广州同学看齐,有部分同学就有了城里人的感觉。八十五中对当地农村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在家中客厅摆设茶几饮茶等习惯,就是由广州上来的客人带动的。上罗沙地段,当时差不多可以算作是广州的一条街道了。
八十五中是依山而建的,呈梯田状。在一九七零年,形势有点紧张,从广州迁过来的学生越来越多,原来建的学生宿舍已不够用了。学校决定师生自己动手,从河里捡来各类石头,搬到学校后面被平整的小山坡,用这些石头砌起了近一米高的石头墙壁,再在上面彻砖盖瓦,建起了五间的学生宿舍。由于离原校舍稍偏远,还要登石级才能到达,学生戏称这里是学校的“西伯利亚"。当然,住在这里的都是男生。
从一九七七年开始,八十五中开始撤回广州。到一九七八年七月,学校已全部搬回广州了。原来的校区改办为从化上罗初级中学。到一九八八年八月,上罗中学与凤凰中学合并,搬到七星岗原从化师范学校旧址。合并后的学校改名为从化河东中学。原来八十五中学的校舍逐渐荒芜倒塌,有些村民在里面种上了果树。近几年,改为民宿菁木山舍,能保持原校舍的大部分面貌。
五十多年后,当年的小赵已经是赵老了。他已经退休多年。他早期的一些学生也到了退休年龄。在他们重游上罗山区的八十五中学旧址时,见到大门口屹立着一块巨大的黄蜡石。大石正面刻着“缅怀,感恩"几个大字。在大石后面,刻着"广州八十五中校友碑",碑文是:一九六八,文革时候,备战备荒,热辣之秋。八十五中,顺应潮流,上山下乡,撤出广州,落户上罗,山清水秀。校舍依山傍水,设施相当简陋。泥地砖房,瓦木结构。首届师生四百人,卷起被盖入山沟。琅琅书声散林海,昂昂志气树心头。一办十年,艰苦奋斗。文革之后,搬回广州。学子毕业奔前程,东南西北各成就。如今足迹,遍布全球。 屈指一别,数十春秋。热心师长,积极牵头,组织各界师生,归来此地重游。校内断壁颓垣,周围果丰林茂。寻访故迹,倾情怀旧。沧海桑田,满腹感受。酸甜苦辣,且付东流。看今日衣冠楚楚,喜上眉头。千言万语,说不尽情深谊厚。举杯祝福,健康长寿!来日方长,盼常聚首。
上罗沙广州市八十五中校友
二零一三年秋日立
在当年师生校外游泳的小河中,第一届毕业生和留校任教的姚子良同学写的诗,被刻在大石头上:
上乘佳酿数三花,
罗致精英共一家。
俊厨顾及双凤蕴,
杰秀学子系中华。
谨献给曾一起生活在上罗沙广州市第八十五中学所有的教职工和同学们。
姚子良
二零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