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蚂蚁的研究》——基于儿童的项目式学习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以探究技能——观察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活动。而蚂蚁一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用感官观察、有序观察和借助工具来观察。知道蚂蚁分为头胸腹三部分,长有六条腿,蚂蚁喜欢吃什么以及蚂蚁用什么搬运食物。
为了培养学生的4C能力(创造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协作能力),也结合我校深度学习的教学方式变革,我尝试将《蚂蚁》一课整合成基于儿童的项目式学习活动(CPBL)。
1.蚂蚁长什么样呢?
为调查同学们的前概念,特意让学生将印象中的蚂蚁画下来。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为更深入研究蚂蚁,我给同学们准备了带放大镜的观察盒。既然是研究蚂蚁,当然是学生自己找,自己捉,将学习的权利给学生,而不是教师准备好蚂蚁,学生在课堂上观察。
摆在孩子们面前第一道难题来了。抓蚂蚁需要准备什么?如何捉?去哪里捉?孩子们四人小组讨论开了,不能直接用手捉,需要准备手套;也可以用棍子或者叶子捉。需要捉大只的蚂蚁便于观察......
强调好了安全问题,同学们也准备充分后。就开始了捉蚂蚁,画蚂蚁的一节课。
说说你看到的蚂蚁是怎样的?
学生经过捉蚂蚁、画蚂蚁、仔细观察后,蚂蚁的基本特征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
(观察前蚂蚁8条腿,观察后蚂蚁6条腿)
(观察前蚂蚁8条腿,身体三部分大小差不多,观察后蚂蚁胸部略小且细长)
(将蚂蚁身体画成“4节”引起同学质疑。事实上仔细看,有些蚂蚁甚至可以画成6节。)
(这是蚂蚁吗?怎么有翅膀?她一一为同学解答)
(不得不佩服这女生的洞察力。蚂蚁的脚细节,蚂蚁腹部绒毛及条纹都画出来了)
2.蚂蚁喜欢什么?
学生对蚂蚁已经有了亲密的接触,趁机开启了研究蚂蚁喜欢吃什么的任务,并让学生分析书本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书本提供彩图,两位同学捉来十几只蚂蚁放在盘子中央,盘子四周放不同种类的食物,观察蚂蚁吃什么食物)
学生提出:蚂蚁捉来可能会受到惊吓,直接逃走而不吃食物,我们应该在蚂蚁窝附近做研究。
教师适时引导:我们要保证实验的公平,理解好“食物大小”、“摆放位置”这八字。并让学生填写好书本的表格,做多次实验才比较准确。
学生在这过程中是非常兴奋的,喂蚂蚁的同时自己也忍不住吃上几口。但是也会有些小组放入过量的食物、将垃圾遗留在原处,这些我都会拍下来,让学生自己分析分析。借此活动,培养学生的室外课保持低音量、不留垃圾、不破坏植物的好习惯,同时也加强学生的记录意识、时间观念,一举多得。
显而易见,经过学生们的汇报,蚂蚁喜欢吃甜的食物,也特别喜欢吃昆虫。
3.蚂蚁不喜欢什么?
开展此问题来源于百度百科的一个视频。我有一个习惯,讲述到某些内容时,喜欢给学生再增加些课外知识。我打开了百度百科,搜索了蚂蚁,其中一个视频是利用木屑水、盐、花椒、橡皮筋4样东西都可以驱走蚂蚁,是真的吗?这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如何去验证呢?学生开始讨论谁带饼干、谁带盐、谁带什么......大多数做法都是按照视频里的,在蚂蚁窝附近,放上蚂蚁喜欢吃的食物,并用盐或橡皮筋等围着,观察蚂蚁行为。
盐、花椒、橡皮筋相继失败。学生们甚至也带来了辣椒、香水等来测试。
师:既然这么权威的百度百科里面的视频都有错误,我看到这里有联系方式,我应该怎么和他们说,让他们修改或删除呢?
生:可以和他说您的视频是错误的,我们做了实验验证了,蚂蚁都不怕这四种东西。
师:这样子别人就会相信一个陌生人的话吗?
生:可以拍摄实验视频。
生:可以拍照或者现场给他做实验。
师:视频证据、相片证据我都有了。我们还缺少了文字证据。我们全年级都做了实验,假如我们几百人的实验报告写出来发给他,会不会更好呢?我们几百人做了几百次实验,这样的证据充分吧?
温馨提示:发给别人的实验报告一定字迹工整,美观。要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实验过程、实验结论。
学生积极性很强,代入感很强,认真对待这个“挑战权威”的任务。以下是部分实验报告!
(好严谨,多次实验)
(分析透彻)
(真是群勇敢的蚂蚁)
(开始有怕的东西了!姜?)
(也有小组赞同蚂蚁怕花椒的)
教学反思:本次蚂蚁的研究项目式学习,学生整个学习下来基本上了解了蚂蚁的身体结构、蚂蚁的特性,学习了设计实验方案和记录实验报告。同时也养成质疑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整个过程,4人小组合作配合度、参与度良好。在细节方面,仍要注意学生的安全意识、学生的音量控制、学生的收拾食物(器材)习惯的培养。学生的项目式学习成果:蚂蚁画像、蚂蚁喜欢吃什么实验表格、蚂蚁不怕什么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