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理事会·教育朔风疾

第一事业:养育好自己的孩子(评价篇)

2021-11-11  本文已影响0人  白家祥

        只要是处在繁育传承中的人,事业中最重要的就是养育好自己的孩子。养育评价又是养育的关键。 

      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了:

        从上述信息可以看出,我国近期从“双减”政策到法律法规:《家庭教育促进法》,一再提醒父母:养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事业。

      首先是面对现实,诊断现状。明确目标,心中有数,对减少焦虑肯定有效。有时“当局者迷”,需要一些案例参考:

       

      案例1:有家长这样归因

      为人父母普遍感到焦虑,大多以下原因,和大家分享:

1.想的多,做的少

2.盲目跟风,没有认识到孩子的个体差异

3.执着于追求结果,却没有在过程上用力

4.没有意识到孩子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才是学习的目标,考试分数是孩子的附加产品,成绩以外有太多更加重要的东西需要重视,比如人格、习惯、眼界。

5.盯着孩子学习。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责任是引导,激发孩子的兴趣,而非直升机一样在孩子的头顶盘旋、监控,让孩子无时无刻不处在被动学习中。适当放开手,快乐自由才能激发潜能。

6.父母本身疏于学习,却要求孩子尽善尽美。

父母需要先于孩子成长,至少做到一起成长,而非自己不学习刷手机,却要求孩子天天向上。

7.遇事只会批评,讲道理,没有解决方法。

不做只会说教的父母,尤其小学低年级的孩子,顺应其天性,在玩耍和陪伴中对正确的行为及时启发、鼓励、确认,对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帮助孩子认识和建立秩序感、边界感、安全感、价值感。

   

        案例2:有家长这样选择

      《李小萌:善意养育的“友好”》(见《家庭教育导读》2021年07月刊)记载了从央视主持人到亲子教育专家,李小萌切换了自己的“人生赛道”。她认为,孩子最需要的是以他们为核心、顺应他们生长发育需求的“善意养育”。

      一、让科学评价成为家庭的主流文化

      评价孩子莫迷茫,科学标准更有效。

        国家正在推行教育评价的改革,倡导以一种更为客观、全面、科学的方式去评价学校的教学成果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行为表现。在家庭中,我们也应倡导科学评价,家长要学习用理性的眼光去评价孩子,以科学有效的评价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让科学评价成为家庭的主流文化。

        评价什么?

      六个字:德智体美劳心。

      一是德育标准:品德好。要看孩子是否做到了在学校尊敬师长,爱护同学;在社会遵守社会秩序,举止文明;在家中关心父母,勤俭节约。万事德为先,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尤为重要。

        二是智育标准:学习好。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强烈的学习意识与高效的学习能力,而并非仅仅是考一个好分数。孩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努力搞好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但只要尽心努力,并非一定考高分。

        三是体育标准:身体好。“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身体是学习好、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基础。从小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将受益终身。体育好,并非一定要各项体育成绩都优秀,成为体育健将,而是尽力做到体育成绩达标。不仅要掌握必要的体育技能,如游泳、滑冰、羽毛球等,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爱好体育运动的好习惯。当前,尤其要注意孩子眼睛的近视问题,以及做事耐力不足、爆发力不够、肺活量过小等问题。家长要合理解决好学习与体育运动时间的矛盾。比如,可以每天早晨坚持半个小时的跑步,这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够有效锻炼孩子的意志力,一举两得。在家里学习时,养成每隔一小时休息一次的好习惯,休息时可以在室内做做健美操、眼保健操等。还可向窗外望远处看绿色植物,对保护视力是有益的。

      四是美育标准:美感敏锐。孩子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现代人没有审美素养与美学基础无疑是一种遗憾。音乐的美,可以改善心境;绘画的美,可以陶冶情操;雕塑的美,使人遐想联翩;建筑的美,可以疏广心胸;工艺美术的美,令人热爱生活;文学艺术的美,可以修炼人的品行。美,是有规律的,是相通的。只有具备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品味生活,创造生活,开创事业。

      五是劳育标准:热爱劳动。我们都是普通的劳动人民,深知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带来快乐。如今的家庭,无论是一孩家庭还是二孩之家,往往都吃不得苦、受不得累,这已经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必将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对此,明智的家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让孩子热爱劳动,一方面是让他们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与生存本领,更重要的是培养劳动观念,树立劳动意识。

      六是心育标准:心理健康。应该培养孩子乐观大度、心胸开阔,能够忍受挫折、经受磨难,乐于交友、团结友善。同时,具有维护心理健康的一般常识,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技能,学会适当适度的宣泄,能够自觉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

      先成人后成才,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多关心孩子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少拿考试分数和班级排名数落孩子,对学习好坏的孩子皆然。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这是他们成长的必然过程和必要代价。爱孩子就要爱他的全部:优点与缺点,进步与倒退,成功与失败。孩子学习好固然可喜,只要孩子尽力了,学习不理想也不要抱怨。家长更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动机、态度、兴趣、人生观等。比如,要求孩子每天写日记、每天坚持跑半小时,风雨无阻;还要培养孩子较高的情商,即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能够适应环境,很好地融入现实社会。这对孩子的成长和成才都是无比重要的。

     

      二、因龄因人施评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出台。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把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看得出,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有智慧的家长,首先是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兴趣爱好等特点。对孩子进行评价前,他们首先是通过听课、读书等相关学习,充分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到“因龄施评”。评价过程中,他们尊重孩子发展的个体差异,面对不同气质类型和性格的孩子,强调的是自身差异评价,做到“因人施评”。

      下面的案例3是李小萌谈她女儿本本的故事,是典型的“因龄施评”和“因人施评”案例。

 

    案例3: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

      在本本3岁的时候,被超前教育风潮洗脑的我,精心挑选了一套幼儿数学学习材料,试图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1+6=7,3+4=7,2+5=7,这些数字相加,都等于7,听懂了吗?” 对照着教材,我耐心讲解着。看着本本乖巧地点着头、应和着,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不禁爆棚。“本本真聪明!加减法一学就会。”  过了一会儿,我追问她,“几加几可以等于7呀?”  本本瞪着怯生生的眼睛,完全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我做了几个深呼吸,努力按捺住自己的怒火,没有“恨铁不成钢”地对孩子大吼大叫,转而寻求更专业的教育研究书籍。

      从书本中,我明白了人的抽象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出现,学龄前的儿童认识事物,只能理解非常具体的实物、图画和形象性的语言。而那道“几加几等于7”对3岁的本本来说,远远超过了她当时的认知水平。

        放弃了“揠苗助长”的我,又陷入到新的困惑中,究竟怎样才能打开孩子的学习大门呢?本本用她的行为给了我最好的答案。

        有一天,本本从花园里捡了一根树枝回家,兴高采烈地对我说,“妈妈,你看这根木棍是不是特别好!我要把它做成哈利·波特的魔法杖!”  我没有因为怕她划破手、弄脏家里而制止她,而是静静观察,看她究竟想做什么?

        只见本本像一阵风似的跑到爷爷身边,问他如何用这根树枝做一根神奇的“魔法杖”。爷爷告诉她要先把树皮削掉,再用锉刀打磨并抛光树枝凸起和坑洼的地方。从没接触过锉刀的本本立刻搬来各种工具,用椅子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工作台,在爷爷的指导下,大刀阔斧地修理那根木棍。不一会儿,本本得意地向全家人展示她的成果,“我做了一根非常光滑的‘魔法杖’噢!”

她兴奋得像魔法师附体一样,学着电影里哈利·波特的动作上下挥舞着那根木棍。忽然,她发现“魔法杖”有个地方有点硌手,又马上拿起工具继续打磨、改进。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本本仿佛变了一个人,平常那个被安排去打扫下卫生、完成点学习任务都不断以各种理由拖拉、磨蹭的她突然就“消失不见”了。这让我懂得,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打开学习大门的“密钥”,那么一定是在孩子自己的手中。当孩子发自内心地想学习时,她必定充满了学习和研究的热情。这种探究的本能,是每个孩子天生就具备的。父母需要做的仅仅是带着爱与包容辅助孩子前行,不断地激发孩子内在对世界求知和探索的热情。……

      放手让孩子体验世界

      一直以来、本本给人的印象都是快乐而自由,充满了生命原始的活力。每每听到别人这么说,我的心里都非常感慨。“保持原始的生命力,生命是喜悦的、流动的,眼睛是明亮的,向世界展示自己是无所顾忌的。”  在养育过程中,我确实最看重这一点。……

        做孩子了解世界的桥梁

        十年的育儿生涯告诉我,妈妈的职责不仅仅是一名抚育者,更承担了帮助并教导孩子与世界沟通的任务。教会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就是帮助孩子建立一种与世界的良性关系。即使孩子被世界误解,她也能有能力、有勇气去解释,而不是用情绪代替行动。……

     

      探索讨论:人是否从一出生即可接受教育,还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接受教育。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借助于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教育既然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展开的活动,那么,受教育者本身就需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否则,教育就成了教育者“一厢情愿”的喋喋不休的“独白”。受教育者的这种接受能力,突出地表现在他自身的思维能力上,他能够有较高级的思维,才会自觉接受、转化教育者所教的内容。就儿童的思维来讲,其发展经历着一个由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再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过程,从概括水平上,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也被称之为直观—动作阶段、直观—表象阶段和直观—言语概括阶段。2岁的婴儿更多地依赖于直观动作思维,3岁以后开始能够凭借事物的形象进行思考,幼儿对所熟悉的事物已具有简单的抽象概括能力。直至小学高年级后,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才开始占优势。……

       

      参考文献:

1.《家庭教育导读》2021.10月刊。

2.《家庭教育导读》2021.07月刊。

3.《教育通论》2000年2月第一版

2017年6月第十三次印刷。

   

   

    白家祥于安天    2021.11.11.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