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读(8-6)

2017-11-02  本文已影响0人  杭州證道文化工作室羅懷江
国学导读(8-6)

六,个人的实际生长

6-1  个体的独立

随着整体认识的明晰,我们来看看个体生长的问题。无可质疑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不属于任何人。在团体或群体里,个人会被集体化,就像家庭成员一样,而集体中的个人依然拥有独立人格。个人人格是一个人的根本,不可湮灭,不会因为关系,或是所在的团队而消失。

人类就是个大群体,即使每个人都体现着人类的共性,他也是具有个性的独立之人。而团体由独立人格的个人组成,所以团体也会在成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团体独有的特质。就像子女的出生,是由父母赋予的生命,而其生命归于他自己,父母有责任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他的人格还是属于他自己的。人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前途,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只有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这种独立性相对于共性,是应当首先被认可和尊重。我们前面讲了许多共性与共识,尚未论及独立性。认可和尊重独立性可以让我们看见,每个人内在精神世界的特色:如意义、理想,追求与兴趣等等。

就像在物质层面,每个人有自己的私有财产。从人生层面来看,每个人都有想要实现的成就,想要达成的圆满,这些都是属于个人独有,谁也不可剥夺。更何况精神活动本就自由。

所以在教育问题上,我们不应强制灌输思想或压迫人的思维,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正确的认知,让人被感化,使人在精神和物质层面,用一生的努力来实现自己。这也是传统文化对每一个人在人生上所起的教育作用。

6-2  自我处在无我之上来达到实现

自我的存在,自我的经历和实现,每个人所以都会发生自己不一样的体现,但是一个人他要表现自己,就像我们看到,在这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在他个人的表达和行为上,是需要得到社会公认的,

人的天性,经历,认识能力的不同,所以每个人都与众不同,拥有自己的特质。但是一个人要体现自己,是需要得到社会认可的。社会在对个人的表达和行为上,就像社会已经具有对每一个人衡量的尺度一样。但是社会的现有尺度或标准不见得就合理或恰当。当个人有了正确的认识,他用来表达和行动,用不同于世俗的表达来主张,是有机会被公众所接受的。智慧必然高于世俗,这显然可能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个人内心的体现,比如言谈举止,思想观念等,发生在个体,体现的是他个人的具体内容。但是在具体内容的本质上,依然表现了“大”的意思,体现天地的形成,就一定是带着“道”“义”的属性的,这就是在自我之中,无我的存在。

虽然个人实现人生、意义和成就建立在独立的个体上,但是他仍然还是要从自己的个体当中,去体现出这些共同的东西来,譬如共性,共识,个性才能得到他内在根本的完善。

所以个体自我的生命,要靠个性来实现;而个体自身的成就,是要靠共性来完成的;或者说,自我是处在无我之上,来达到实现的。

6-3  个性反映本性

人类这个概念,来自于种群。任何一个人,都在人类总体的共性之中。过着吃喝拉撒的生活,对于美好事物的欣赏,相互善意的微笑,精神意义的追求……,与其说这是一种共性,倒不如说是每个人的本性,在人类共同的生态上的表现。

在共性的基础上,每个人的自我得以体现:个人的天赋,能力,偏好,乃至私心、贪念、和执着。而一旦个性遮盖了共性,个人欲望不可遏制地泛滥,就会让人自我膨胀,迷失本性。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蒙蔽了自我的本性。使我们发生的常态是:能够看到外界发生的情况,却看不见自己。所以需要唤醒在内心深处隐藏着的本性,来觉醒自我纯正的个性。

从心灵的本质,来看到我们的赋性中间,人生意义、目标、和追求,所有的个性体现,都需要回到自己灵魂中去,回到自己内在秉性,在竭力寻求完全的圆满上来。

这就像每一个人的生存,全都处在人类拓展外在领域的发展框架之中,每个人都是在属于人类发展的共同命运当中;这是在底子上,每个人都带有人类共同成长的使命。

而在这种完整的底蕴之上,每一个人的人格在体现自我,把自己的个体意义展现出来,这就要面对自己在人生进程中的现实状况,来形成自己的发展内容,在具体的成就当中,以主动的姿态,实现人类公共的道义,由此改变自己受到现实摆布的命运,才能得到自己通过实际生长上的成果。自我,所以必须在无我上才能实现自己。自我的存在,更像是在个人上,表达出人类整体的形像,然后,才是个体的特征。

6-4  没有绝对的道理,只有相对的道义

人生在不同的具体内容上体现个性的自我,这是每一个人,有自己不同的人生意义和追求在决定的,就像每一个人一样,有不同的差异而没有绝对的相同。

所以在所有从人生体现出不同内容的事情上,道理也不相同,就像道理这两个字,在这里不是讲道理的道理,不是名词的意思;而是动词的意思,是不同事情上有不同事理的道理;这些外表上看起来不一样的道理,在其中相同的,是道在每一个具体上,显化出它正当的,让人敬畏的道义,所以说做人要讲道理,要有正义感,要义不容辞。

道的正确体现,放在一切事物上形成的正义,是从道的无形,显现在形象上的有相;道着重的是对人生在其中的向善,义着重的是从事物在外形上的遏制;这就像佛教寺庙里面的那些塑像,在大殿里,菩萨是雍容慈爱的,这是对于人生的和蔼,是从中为之宣扬的本性;而那些四大天王,却是凶怒的面相,这是在正义上必然带有威仪,使人必须准确的去遵照它,对于个性的张扬加以必要的制约。

个人为了实现自己,所以在抉择自己的命运上,是自由的,因为在对待自己的人生意义上,这种天性谁也抹杀不了;但是随之选择的事业上,所面对的不同情况和内容,是不自由的,因为这是从个体意义上所奉行的道义所决定的,谁也无法更改。

6-5  道义由人实现

自我在一生的主线上,通过面对无法预料的事情,在每一步上,把人生归于正道,将事物纳于正义。

所有的人和事,也就此消融在道义里,是在每一种情况里面,都有在人生上的走向,也有在事物上的正路;这是从事情的本身就潜在的,从人的觉悟上,对人生和事情的发展在作的启示,是道义处在一切内容当中,隐存它天然的引导。

我们认识到这种引导,也就会知道这并不是我们人为能够产生的,我们只是得到了这些认识,让人知道应该怎么去做,才是正确的,就像我们在得到灵感的时候,我们去付出的努力,有一种说法是,灵感占了百分之一,努力占了百分之九十九,但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却是决定性的,没有这百分之一,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可能是全都是白费甚至走向反面。

可以看到,人一生的实现,需要做两件事情,一件是:实际认识道义,这是一件比实际工作更加困难的事情,因为这是没法用眼睛去看的事情,圣经里说: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一件是:努力去实际完成,事在人为,不由人不去努力;就象神不对人显现,道也不亲自动手,拉着人走路,人只有靠自己去实现人生的发展成就。

6-6  人生和现实,种子和土壤

道义在以人为的出现,虽然是在具体情况上发生的,但是它仍然具备道的全部要素。

就象有时候,我们看到别人做事情,我们会说,这是有道理的,这是没有道理的,这就会出现一个情况,我们每个人面临很多不同的事情,数也数不清,人类还有数不清的人,再有更加数不清的更多的事情,每时每刻发生的这许多的情况,无法统计的,就像恒河沙一样,恒河沙数的恒河里面的恒河沙。

这么多的事情,情况都不同,但是在形成它内在构成的时候,都是相同的,所有不同的内容,都有始终不改的相同的构建,这就像所有房屋的设计不同,但是让人居住和使用的功能是相同的;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其实在对不同的事物,在做同样的事情,圣经里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由此来看,人生跟现实之间,相互存在着这么一种运行的关系,就像种子和土壤一样,人生就像种子,现实就像土壤;每个人想要认识人生,就需要像认识种子一样,很多人每天,只顾着做自己的事,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本来是一个种子,更加不知道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种子。

那些事情,就把一个人的生命占据掉了,还以为做那些事,就是人一生的本分,不能认识到这个,所以在人生的问题上迷失方向,常常会觉得空虚;在事物的问题上失去主见,经常会感觉到迷茫焦虑甚至是绝望。

所以我们得要看到,现实就像土壤一样,它所起的作用,是为种子在其中的发芽长大,提供养分,它只是起到这样一个作用。

至于那些养分本身,只是被消化掉,在为种子今后需要长大的那个样子,逐步提供这些成分,这并不是说,土壤一旦在提供这些养分之后,种子马上就长好了,就长成参天大树了,没有这回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只不过是走过一样,经过而已,现实就像这样只是路过,去为到达人生的目的地。

这就不能把种子和土壤之间的关系混淆,人生和现实之间主次的关系混淆了,就会迷失了我们自己的生命,被迷惑到,丧失我们本性的诱惑上去。而在这两者之间,我们在经过任何情况的时候,能正常地站在种子的立场上,就像一颗种子从地上要长出来,要把自己长大。

种子本来就带有自己要长成的雏形,就像我们认识到我们自己的生命,我们就能知道我们自己的人生所要长成的样子,自然而然,在经过现实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有一个直觉的认识,就能够发现我们通过现实的状况,我们能够达到的那个效果,然后经过不同现实的过程,从土壤里吸取养分,把我们带到将要实现自己的样子上去。

6-7  从当前的虚空所达到生命在道义之中的充实

生命是一个长远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是出于一种远景,需要去实现的状态,这就让人生跟现实之间,需要有一个相对的实现,在过程上去完成,长远将要成就的样子,从当前的经过上相对体现出来。

这就在当下,体现为道的合成,在这个步骤上,人生被显化出来了,事物被提炼出来了,把这两个合成了一个走势,就像我们走路一样的,经过这个地方走到目的地去;经过的地方都像是野地一样,野地里可以让我们开出一条路来,然后走过去,这只是一个途径,在走过去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说把我们的脚步非得留在那里不可,我们的目的并不是在这里;我们走过去,也并不是要把这个路卷起来在我们的手里带走,我们只是通过它就可以了;经过只是产生了一个途径。

人生和事物在这个过程上相对的实现,只是在于路途上面,走过去之后,从野地开出的这一步路,也就消失在道路的发展当中了,被抛在后面,成为一种过去,事物还是按着事物的发展,人生在走自己前面的路,在前面还是野地,曾经走过的路,它还会长出野草来,过段时间再去看看,这条路也就没有了。

当然我们说的开出这条路来,它不是水泥做的,但是就算是水泥路,不去走动,不去保养,水泥路也会消失掉,只不过这个消失,并不是用我们人类固有的时间概念上去看待而已,在宏观的时间流程里,在大背景的时空状态之中,这条路瞬间也就没有了。

这些过程都被合于道的前进上,所以“无”在说文解字里说:虚无道也。其中的虚空,从无中的发生,才产生道的一个显化,“有”只是道的一种不能安宜的显现。

但是我们一直以来,把现实当作最实在的东西,这就要把这个观念打破了,来看到虚空和虚无。

这就要我们回头去看一看所有的过往,在走向虚空,消失在过去,去看待一下,现实能够带给我们的,我们一时一刻的过去和成果,是不是都会落实到这个结局上去。

但是这样也很容易会产生一个误导,会让我们觉得不需要去做什么实际的事情了,再去努力什么,追求什么了,因为什么都是空的。

其实并不是这样,这些虚空和虚无,所带来的,跟我们在走路一样,我们的走路是要走到我们的目的地,就像我们一天劳累下来,需要回家,去感受家的温暖,在我们走过去的时候,就像我们一天的辛苦能够给我们带来归宿,我们能得到在最终的归宿上的充实,就像走路一样,走过了过去,走过了现在,我们所走的,是在走向将来的幸福,能够回去。

这一点的话,从各人的生活上去感想,我相信,会能够得到一些,跟现实表面的生活不一样的感触,这也就是,排除了我们在生活状态上那些自认为是最真实的感受,以为是最实质的东西,反而是虚假的,反过来再看一看,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在我们认为虚无的、道义、精神的那些东西上,回归到生命的成长上来,才是人生的真相。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