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声叨光鉴影文字欲

让战争永远只存在于电影中

2019-10-01  本文已影响0人  陆格淡

之前和大家聊过苏联版的电影《战争与和平第一部: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和《战争与和平第二部:娜塔莎·罗斯托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战争与和平第三部:1812年》。

这部电影是根据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同名世界文学名著——《战争与和平》改编的。

既然是战争与和平,那么自然便少不了对战争场面的刻画。在苏联《战争与和平》四部曲中,前两部虽然也有对战争场面的刻画,但都是点缀性质的,真正对战争为主要场面进行的就是这第三部——《战争与和平:1812年》。

1812年,法国皇帝拿破仑率领数十万大军前来攻打俄国,军队很快便推进到了莫斯科近郊。俄国对此积极防御,因此两国军队便在莫斯科近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双方都投入了十万以上的兵力,战争状况十分的惨烈。

这场战争对于俄国人来说,是一次伟大的卫国战争,俄国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为此专门创作了一首曲子——《1812序曲》,就是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卫国战争。

影片《战争与和平第三部:1812年》,对此次战争做了全方位的重现,整部影片气势恢宏,场面壮大,让人看了顿觉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为了尽可能的真实重现当年的战争场面,《战争与和平第三部:1812年》动用了大量的群众演员,而饰演俄国法国双方军队的,是直接调动了苏联的正规军队。

影片中随处可见大批大批的士兵,简直就是人山人海,一对对人马往来奔驰行进,场面非常的壮观。

战场上浓烟滚滚,炮火连天,奇兵、步兵、炮兵,轮番上阵,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激烈的战争盛宴。

现在想用真人拍出这样的战争场面几乎是不大可能的了,因为现在的人员费用就是一大笔开支。虽然现在电影特效技术相当发达,也可以用少量的人做出场面十分宏大的效果来,但相比于一个个用真实的人来构成的镜头,两者之间还是有天壤之别。

无论什么时候,成千上万真实的人总比特效做出来的成千上万人要真实,要震撼!

《战争与和平第三部:1812年》有一个独特的视角,那便是皮埃尔。他本身不是士兵,本来是对于这场战争来说,他是置身于外的。

但是好奇也罢,激动也好,战争促使着皮埃尔走进了战争。

皮埃尔也厌烦了贵族生活,他看到法国军队前来攻打莫斯科,他便到离莫斯科不远的前线去看,结果无意中闯进了战场。他看到一个炮兵营的人一边放炮,一边嬉笑怒骂,仿佛根本没把战争当一回事。

皮埃尔也跟他们说笑,以旁观者的好奇心态观察战场。但不一会儿,拿破仑的骑兵攻击了过来,并且攻到了俄国军队的阵地。

战争结束后,遍地狼烟,遍地都是死伤一片的士兵,皮埃尔侥幸活了下来。只有到了这时,皮埃尔才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

在苏联版《战争与和平》拍摄之前,美国便已经拍摄过这部电影,我也曾为它写过影评。

相比于美国版《战争与和平》,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场面更加的宏大,色调浓郁,氛围也更加的沉重。

不论怎么来说,这些电影都拍出了战争的残酷性,拍出了个人在宏达战争中的渺小与随波逐流。

当战争一旦开始,他是不会随着普通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部分人,应该说绝大部分人,都是被战争本身裹挟着前进的,没有人能后退,没有人能逃离。

知道了战争的可怕,才知道和平的美好,才知道和平的难能可贵。

我只是希望世界永远和平,永远不要再有战争。

让战争永远只存在于电影中吧!

2019.09.02于北京作

更多精彩原创,欢迎关注公众号:鹿鸣文学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