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的讨论
我们这次期中考试的英语试题,用英语老师们的话说是“包罗万象”,这倒是很体现当下试题命制要求“学科综合”这一特点。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
Love Seeds
The red bean trees in south to grow, By spring they yield in heaps above.
I hope you pluck in plenty soon, Because it is the gift of love.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问题是: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红豆”有着怎样的寓意?(原题是选择题)
第一问的选项有李白、白居易、王维,当然,如果对这首诗比较熟悉,应该能选出正确答案:王维。
第二问的选项也是三个,友情、爱情、亲情,正确答案是选择爱情。
我不是教英语的,不知道试题命制的思路是什么,我只听到几个英语老师叽叽喳喳地在讨论这个题。核心问题是:学生们学过这首诗吗?能不能翻译过来?毕竟她们中也有两个老师不知道有这样一首诗,所以第一问就无法选出正确答案。结论是:这首诗是小学的时候学过的,翻译应该问题不大。
她们争论的第二个问题是:“红豆”的寓意为什么是爱情?只听见几个人七嘴八舌,叽里咕噜,热闹非凡。
下课了,英语老师小鄯从教室回来,一进门就激动地说:“哎呀,孩子们竟然不知道什么是红豆啊!也不知道红豆和爱情有什么关系,这么简单的题就是做不对,他们怎么这么傻呀!”然后她转头问我:“语文里面还有没有学过关于‘红豆’的诗?”我摇摇头,是的,到目前为止,孩子们只学过王维的《相思》这一首。她说:“怪不得,我给他们说‘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他们说没听说过;我说‘玲珑骰子安魂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他们也很茫然,我就奇怪为什么他们全都不知道。”
英语老师小雷笑着说:“因为他们都没有你博学,我们也没有你博学。”大家都笑了,正在义愤填膺的小鄯也笑了。
我说:“他们不知道很正常啊,你忘了,他们才是十三岁的孩子。我们怎么能要求他们什么都知道呢?你想想看,你十二三岁上初中的时候,你就上知天文下至地理了吗?很多知识其实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才学会的,不是我们觉得他们应该会或者必须会的。”
英语老师小轩说:“是呀,我都不会背这首诗,我也不好意思责怪学生。小鄯你是懂得太多,所以你觉得学生应该想你懂得一样多。”
小鄯点头,说:“我以为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生活常识,觉得语文肯定要讲到的,就觉得他们应该都懂。”
我说:“因为他们不懂,所以才需要和老师学习呀,如果全都懂了,要我们干什么?让孩子们慢慢地长大,一点一点的积累,才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吧。”
小鄯说:“我一会儿得和学生们道歉去,我刚才还责怪他们连这么简单的知识也不懂。”
这场短暂的争论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因为第二节课的上课铃响了。但是引起的讨论还在继续。小雷说:“其实孩子们人家懂得并不少,只是我们不知道。”我点头称是。
还拿他们这次的英语试题来说吧,试题中出现了羽生结弦在冬奥会上的精彩表演,好几个老师都问:“这个人是谁?”我们班的英语老师小石也很茫然,说是没有听说过。我说:“你去教室让孩子们讲一讲,他们会讲得很好。”我怎么知道?因为我们开学的时候做过冬奥会的专题活动,很多孩子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羽生的精彩一刻,表达着对他的喜爱。所以,孩子们绝不是我们常常挂在嘴上的“啥也不知道”,也许我们还需要向他们学习呢!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急。
教师,更是得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