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计算机如何模拟痛觉
1.
机器为何难以理解人类语言?原因可能是众多的。这里只谈其中一个问题:计算机如何理解人类的“痛觉”,或者说,计算机如何理解人类语言中“疼痛”的含义。
2.
“疼痛”是一种“感官感觉状态”,“蓝色”或“紫色”也是一种“感官感觉状态”。仅从“是否是感官感觉”的角度进行归类,“疼痛”、“蓝色”、“紫色”都属于“感官感觉”,可以归为“同一类”。
然而,计算机识别和模拟颜色,并且与人达成共识是简单且可行的,而计算机模拟痛觉却很困难的,这源于人们不了解痛觉与视觉除了对应的能量形式不同外,还存在哪些本质上的不同。
3.
视觉在排除记忆因素的情况下,极少造成舒服程度降低,偶尔造成舒服程度降低也能迅速避开,比方说强光照射眼睛时,只需闭眼或转头(转移目光)。所以,实质上,因为“视觉造成的非记忆舒服程度下降很容易避开”,所以人们基本上是忽略“视觉造成非记忆舒服程度下降”这个性质的存在的。
而疼痛就不一样。疼痛往往伴随受伤,疼痛感产生后往往不能快速消除、不能瞬间消失。所以“疼痛造成的非记忆舒服程度下降”远比“视觉造成的非记忆舒服程度下降”常见。所以在人们的直觉认识里,疼痛直接代表不舒服、不快乐(舒服程度偏低),而视觉在忽略记忆的情况下基本上与情绪(舒服程度下降)没有关系。
4.
事实上,直觉上我们就很容易意识到“痛觉”不仅仅是“感官感觉”的问题:“疼痛”明显比“蓝色”、“紫色”之类带来更强烈的“喜恶感”或“情绪反应”。
5.
因为疼痛明显带来更强烈的情绪反应(非记忆舒服程度下降),所以虽然“疼痛”和“蓝色”、“紫色”都属于“感官感觉”,但当人们说“我感觉到我的手很痛”时,是不一定可以和“我看到蓝色”、“我看到紫色”之类的体验归为一类的。
6.
现在我们用“舒服程度理论”进一步考虑和解释“什么是痛觉的本质”这个问题。
“疼痛”,除了有“感官感觉状态”的因素外,还有“舒服程度状态转变”的因素。一般情况下,“疼痛”的产生必然会造成“非记忆舒服程度下降”。
实质上,“疼痛感”与“不疼痛感”的最根本区别“不是感官感觉状态的区别”,而是“非记忆舒服程度的区别”。如果“疼痛”不存在“舒服程度”因素,那么,“疼痛”与“不疼痛”的区别,就像“字母a”和“字母b”的区别一样,只是表面上的区别,没有“感官感觉做为标记符号”时“实质含义”层面上的区别。
7.
如同对“疼痛”与“不疼痛”的认识区别,或者说如同计算机理解“疼痛”和“不疼痛”的原理:
计算机认识“香”和“不香”的区别、“臭”和“不臭”的区别、“好听”和“不好听”的区别、“难听”和“不难听”的区别、“漂亮”和“不漂亮”的区别、“丑陋”和“不丑陋”的区别、“好吃”与“不好吃”的区别、“难吃”和“不难吃”的区别,也可以采用相同的理解或识别机制。
8.
痛觉来源,包括但不限于:(a) 机体自发的。(b) 皮肤感官处于使非记忆舒服程度下降的温度环境里。(c) 能使非记忆舒服程度下降的、同时“抓挠”不能使非记忆舒服程度提升的皮肤触觉,可以认为是“痛觉”。
另外,事实上“温度觉”和“触觉”以及其他语言概括形容的各种觉,并没有绝对明确的界线。各种觉的不同,本质上都是感官状态区分体的状态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