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路平•迎新小队精选作品专集🌷理事会·迎新班精选理事会·迎新小队作品集

《曾国藩家书》中暗藏的三大法宝,这才是父母教育子女的范本

2021-11-23  本文已影响0人  8449338478696

1917年,毛主席在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写道:

“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主席笔下的“曾文正”,不是别人,正是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从一介布衣到官拜两江总督,不仅修炼出了一套处世哲学之法,更是凭借自身的隐忍与智慧,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兴起洋务运动,对整个清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留下来的众多家训中,更以《曾国藩家书》最为闻名。这其中不仅藏着到今天仍然适用的为人处世及读书之法,更有着曾国藩寄托在后世子孙身上的大智慧。

大柔非柔,至刚非刚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至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我们的生活空间就是美与丑、善与恶、圣洁与污浊共存,要想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就必须有容忍庸俗的气度和宽恕他人的雅量,善于同各种人交往。

只可惜,早期的曾国藩并不懂这一点。

早年的曾国藩,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愣头青,梁启超曾这样评价他:

“在并时诸贤中称最钝拙”。

这里的“钝拙”,不是指脑子不够聪明,而是指情商太低。

曾国藩当时的情商低到什么程度呢?初入官场,他就把自己的大Boss以及身边的同事,通通diss了个遍。

他带领湘军攻打太平天国时,一心想为国效力,却发现整个长沙官场暮气沉沉,官方军队绿营军更是腐烂透顶。

于是,他一边越权指挥军队,一边给皇帝上了一道《应诏陈言疏》,痛斥当时的官场作风,揭露官场的丑恶形态,并弹劾多位高官。

一系列的骚操作,很快让他在整个长沙官场受尽排挤,就连旧日里的好友左宗棠,后来也懒得搭理他。

气急败坏的他,一度暗暗发誓:永远不和左宗棠说话,永远不与长沙官场打交道!

那时候对官场习气水土不服的他,可以说是逮谁怼谁,甚至不忘上书给当时的皇帝——咸丰帝表示自己的不满,直言批评道:

“你在面对太平天国作乱时,毫无领导力,净在那瞎指挥!”
“你这人还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什么事都要亲自去管,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你总是注重那些狗屁礼节,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刚愎自用还出尔反尔!”

一番话说的咸丰火冒三丈。

终于,在40岁那年,他被咸丰皇帝借丁忧之名,一脚踢回了老家。

而先前的同僚们非但不伤心,反而为“祸头子”的离开拍手叫好、乐成一片。

人在什么时候最能看清自己?

——低谷时。

在家闲了整整一年的曾国藩,从一开始的愤愤不平到后来的猛然惊觉,他终于发现:

原来自己先前在湖南官场处处不顺,并非只是领导小气、同事善妒,也是因为自己太急于求成、过于刚强的缘故!

与人相处,最舒服的状态不应该是硬着来,而是话软着说,事硬着做,刚柔兼顾,最是正好。

在一年的时间里,他通过研究黄老之道,终于完成了脱胎换骨之转变。

大彻大悟之后的他,满心欢喜的在家书中写道:

含刚强于柔弱之中,寓申韩于黄老之中,斯为人为官之佳境。

此后的曾国藩,不仅利用这句话尽收天下人心,在那个政局混乱的年代步步高升,荣宠无量,更是将它常常拿出来教育子女,奉为“后世宝典”。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

人生在世,事事变幻莫测,越是身处高位,越容易招来妒忌中伤。

无论在什么年代,低调谨慎都是一个人最明智的生存之道。

天道忌巧,勤能补拙

曾国藩从来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

在初次拜访穆彰阿时,这位在当时权倾朝野的中堂大人就曾直言:

“足下以三甲进翰苑,实不容易。老夫读足下诗文,以为足下勤实有过人之处,然天赋却只有中人之资。”

他自己也在日记中写到:

“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
“天资拙,唯有以恒破之。”

因为钝拙,曾国藩领悟出了一套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以拙为用,坚持长期主义。

他用一生的实践来向后世证明:一个人做一件事非常厉害,不一定是他多有天分,可能是他在某个领域投入的时间量非常大,所以显得非常熟练,举重若轻。

曾国藩一生嗜书如命,每天再忙也要读书,到了晚年,一只眼近乎失明,依然坚持日日读书。

与此同时,写作也贯穿了他的一生。他从道光十九年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了三十多年,直至写到他去世的前一日。

他的“长期主义”,除了严于律己,也体现在军事战略上。

他自创“结硬寨,打呆仗”兵法,每到一个地方就城外扎营,挖战壕,筑高墙,把进攻变成防守,从来不与敌人硬碰硬地短兵相接。

正是这个当时被很多老将不屑的打法,一路助攻湘军打到金陵,彻底铲除太平天国。

就连李鸿章也不免赞叹:

“曾国藩的定力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认准的事,就会坚持到底不放松。”

在家书中,曾国藩不止一次的告诫子女: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凡一家之中,勤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

在他看来,勤字不仅对子女的教育有用,也跟一个家族、朝代兴衰有关。相反,那些有小聪明却不愿意下笨功夫的人,往往很难走的长远。

老话说的好:“人可以没有大智慧,但不要耍小聪明”。

民国第一奇书——《厚黑学》的作者字宗吾,为人十分“精明”。

他总结古往今来成大事者的规律,大肆宣传成功者的突出经验无非两点:

脸皮要厚,心要黑。

还不顾朋友劝告,一边靠着厚黑学扬名,一边发了一笔横财。

但此后不久,很快遭人识破打击报复,后半生凄苦无依,下场惨淡。

天道忌巧,小聪明只会遮蔽大智慧,人一旦习惯于投机取巧,往往得不偿失。

不做代代为官之想

除了聊为人处世哲学,家书里还藏着曾国藩的教子智慧。

旧时读书人多希望自己的子孙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对于后代子孙,曾国藩却从来不指望他们能当官封侯,只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他不止一次在家书中给儿子写道: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尔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余将来不积银钱留与儿孙,惟书籍尚思买耳。”

他甚至举例说,老家的那些大贤大儒,并无功名,但是却活得怡然自得,闻名乡里。

为了形成“半耕半读”的家风,他一边以身作则,将读书写作变成日常的一种习惯。

一边勤教子女,不管公务多忙,一定会留出时间和家人一起讨论诗书及学问。

也正因为自己饱读诗书,曾国藩在和子孙的交流中,从不流于表面,而是非常耐心的答疑解惑。

他的长子曾纪泽,曾就读书一事问过父亲的看法。

他说,自己平日里读书,对于书上讲的,常常觉得似乎是明白了,但仔细思想起来,又没有什么心得,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曾国藩回答道:

“朱熹教人读书,曾讲过八个字: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我在年轻时,读这两句话无甚心得,这些年来在地方办事,才知道在上之人必遵循于道,在下之人必遵守于法。我想你读书无甚心得,可能在涵泳、体察二语上注意不够。”

所谓涵泳,是说读书要把书看作水一样,能使鱼和人得到快乐。也就是说,读书实际是一种对人的滋润过程,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所谓切己体察,则是指读书要与自己在生活的真切体悟相联系,或者说要通过自己切身生活来体察悟解书中的内容。

读书甚多却觉得无所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生阅历不够、识力不够成熟。

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尚没有达到可读一本书的时候,即便勉强去读,也必觉得其味甚劣。

一番话让儿子恍然大悟,此后也更加像父亲看齐。

04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俗语也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

但曾家却在曾国藩的影响下,十代出了两百多位人才,覆盖数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林林种种,世代皆为有志之士。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年轻时非常耿直,不懂变通,处处得罪人;

而在人生的下半场,却官至两江总督,大权在握的同时,还能得以善终。

中华上下5000年,智慧者众,可唯有曾国藩,通过阅读和反思完成自我蜕变,是真正后天历练成的处世高手。

难怪有人感慨:

阅尽世间万卷书,不如读懂曾国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